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新聞周刊篇一
新聞周刊是人們獲取新聞和時事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而作為新聞周刊的編輯之一,廖大哥對于新聞報道和輿論引導有著獨特的見解。在他的心得體會中,可以發現他對于新聞報道的選擇、處理方式以及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有著獨到的思考。
第二段:新聞報道的選擇與處理方式
廖大哥認為,新聞報道的選擇應該以客觀公正為原則,堅決摒棄任何形式的偏見和偏激觀點。他指出,新聞媒體是社會公共平臺,其宣傳和報道不僅僅影響著公眾的認知,還會對社會的發展和穩定產生深遠影響。因此,在選擇新聞報道的時候,廖大哥將事實真相作為首要原則,避免虛假、夸大和片面的報道,使得讀者能夠依據真實的信息做出準確判斷。
第三段: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
廖大哥認為,作為新聞媒體從業者,他們肩負著宣傳、監督和引導社會的責任。在他看來,新聞媒體應該積極傳遞正能量,關注社會民生問題,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與此同時,新聞媒體也要擔當起監督的角色,及時揭露社會弊端和不公,推動社會的改革。廖大哥強調,新聞媒體應當做到獨立客觀,不受外界干擾和利益驅使,以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
第四段:新聞報道的創新與發展
廖大哥對于新聞報道的創新也有著自己的見解。他認為,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新聞報道也需要與時俱進,更多地運用多媒體手段和技術手段,以更豐富多樣的方式呈現新聞。新聞報道要緊跟時代潮流,深入挖掘新聞事件背后的故事,突出人文關懷和深度分析,使讀者能夠獲得更全面的信息。
第五段:廖大哥心得體會的啟示
廖大哥心得體會的豐富經驗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多啟示。首先,作為新聞從業者應該始終堅守媒體職業道德,秉持真實、公正、客觀的原則,為公眾提供真實可信的信息。其次,新聞媒體應該關注社會民生問題,積極發聲,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最后,新聞報道要與時俱進,創新方式,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和吸引力。
廖大哥的心得體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以新聞報道為中心的視角,讓我們更加了解新聞行業的內幕和責任,也為我們在信息時代中如何準確獲取和理解新聞信息提供了有益的指導。尊重客觀事實、秉持社會責任、創新新聞方式,將會是新聞報道的關鍵。
新聞周刊篇二
-->
這次看完,感覺這個節目銜接性很強,與上周聯系緊密。視線追著奧巴馬轉了一圈,一方面展現了中美的友好和美好前景,另一方面也分析了中美的隱性問題,讓我們看到中國這世紀頭十年快速的發展,也得到了奧巴馬的贊譽,高興之余留給我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為什么·····?)
關愛小年齡孩子對他們一生的影響。
做新聞人就要做一個有良心的新聞人,還有一點節目前邊有高度,后邊是百姓間的事故生活而已,可以滿足不同的受眾,采編報道的內容幾個方面都要具備,這才可以讓觀眾喜歡。
新聞周刊篇三
新聞周刊潘際鑾是一份知名的全球經濟財經類周刊,以深度報道和獨到觀點而聞名。通過閱讀潘際鑾的文章,我深深體會到了它的價值和魅力。以下是我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潘際鑾代表著深度報道的精髓。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的短文、快訊和小道消息。然而,這些碎片化的信息無法給人以真正的啟發和思考。潘際鑾的深度報道則是不同的。每篇文章都經過精心調查和采訪,提供了全面、準確的信息,使讀者能夠真正理解和把握事件的本質。這種深度報道不僅提升了知識水平,還培養了分析、判斷和辨別信息的能力。
第二段:潘際鑾的觀點獨到而尖銳。作為一份經濟財經類周刊,潘際鑾的編輯和記者經過專業的培訓和長期的經驗積累,能夠提供獨到的觀點和分析。他們以經濟學、金融學、管理學等學科為基礎,結合自己的觀察和思考,給出了一些勇于挑戰傳統的觀點。這些觀點可能引起爭議,但卻能夠讓讀者深思和探討。正是這些尖銳的觀點,使潘際鑾成為一個有思想深度的媒體平臺,為讀者提供了更廣闊的思維空間。
第三段:潘際鑾注重大眾需求和實用價值。盡管潘際鑾的報道深度和觀點獨到,但它并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和學術的層面。相反,它更注重將復雜的經濟理論和現實生活相結合,通過實例和案例,向讀者展示了如何將經濟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并提供了一些實用的解決方案。這種注重實用價值的報道風格,使得潘際鑾不僅有助于讀者擴大知識面,也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惑,提升個人能力和素質。
第四段:潘際鑾注重國際視野和全球化發展。作為一份全球性的經濟財經類周刊,潘際鑾時刻關注國際經濟形勢和全球化的發展。它的報道不僅關注中國的經濟問題,還涵蓋了世界各地的重要事件和趨勢。通過為讀者提供全球化的經濟視野,潘際鑾幫助我們了解全球經濟的互動關系和趨勢,使我們能夠更好地應對和把握全球化時代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第五段:潘際鑾是一份值得長期關注和學習的周刊。通過閱讀潘際鑾,我深深感受到了它的價值和魅力。它的深度報道、獨到觀點、注重實用價值和國際化視野,使它成為當今經濟財經類媒體中的一顆璀璨明星。作為讀者,我們應該保持對潘際鑾的關注,并通過學習和思考,將其中的精華融入到自己的思維和實踐中,為個人的成長和社會的進步貢獻力量。
新聞周刊篇四
時光逝去如流水,時代更迭花落。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只因熱愛,所以堅持。
王福春數年攝影詮釋”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熱愛可抵歲月漫長”,在王福春身上充分體現。他作為一名攝影師,熱愛攝影,跋山涉水數余年,拍攝記錄了時代的變化,不放棄,一直堅持到生命的盡頭。王福春因熱愛攝影,才一直堅持到生命的盡頭。
谷愛凌帶傷飛翔證明”因為熱愛,所以堅持”。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在十七歲的谷愛凌身上充分體現。在手腕受傷無手杖輔助的情況下,谷愛凌出色地完成了表演以及贏得了榮耀。這背后是因為熱愛滑雪,才一直堅持。谷愛凌因熱愛滑雪,才一直堅持到比賽勝利。
祁寶發堅持參軍體現”清澈的愛,只為中國”。
“清澈的愛,只為中國”,在祁發寶身上充分體現。在已通過公安特警招錄考試后,聽到高原征兵而臨時變卦,最終走進火熱的軍營,戍邊衛國。祁發寶因熱愛祖國,才一直堅持戍邊衛國。
回憶譜寫歲月的長卷,長卷記敘著人們的熱愛,熱愛促使了人們的堅持。只因熱愛,方才一直堅持。
新聞周刊篇五
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新聞已經成為了人們獲取信息和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徑。然而,因為新聞的豐富和多樣,我們在閱讀新聞時常常感到迷茫和困惑。為了更好地理解新聞的價值和意義,最近我開始訂閱了一個以提供多種新聞報道為主的周刊——“新聞周刊廖大哥”。通過閱讀這本周刊,我不僅對新聞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而且感受到了新聞背后的故事和情感。以下是我對“新聞周刊廖大哥”的心得體會。
首先,“新聞周刊廖大哥”給了我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看到了新聞的多樣性。該周刊精選了一些區域性的新聞報道,同時也關注國內外重要新聞事件。通過這種方式,我不僅對當地的社會狀況和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時也能跟上全球事務的發展。例如,在一篇關于當地貧困地區的報道中,我了解到了當地人民面對的困境和他們努力改善生活的故事。這種了解讓我認識到新聞的力量,它可以喚起我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并推動我為社會做出積極的貢獻。
其次,“新聞周刊廖大哥”的深度報道給了我更多的信息和思考的空間。與傳統的新聞報道相比,該周刊的報道更加詳細和全面。在采訪中,記者與當地居民進行深入交流,了解他們的真實感受和困惑,并將這些真實的聲音呈現給讀者。通過這些報道,我可以更好地了解事件的背景和細節,同時也可以思考其中的道德和倫理問題。例如,在一篇關于消費者權益的報道中,該周刊詳細介紹了一家公司虛假宣傳的行為,并采訪了受害者,讓我對消費者權益的重要性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這種深度報道讓我更加理解新聞的價值,在思考問題時不僅僅是表面的現象,更要關注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響。
此外,我還發現“新聞周刊廖大哥”注重人文關懷。在每一篇報道中,該周刊都對當事人的境遇表示認同和關心,力求以一種溫暖和人性化的方式呈現新聞。這種關懷不僅體現在選題上,也體現在文風中。無論是報道貧困地區的人們如何面對困境和努力生活,還是報道救援工作者如何冒著生命危險去幫助他人,該周刊都以一種飽含情感的方式講述這些故事。這種人文關懷讓我對新聞不再只是“冷冰冰”的事實報道,而是一種連接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紐帶。通過這種方式,我感受到了新聞的魅力,它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和關注他人的生活。
最后,“新聞周刊廖大哥”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意識到新聞的力量和影響。對于許多人來說,新聞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小部分,但實際上,新聞在社會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拓寬我們的視野。它可以揭露社會的不公正和問題,引起我們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思考。同時,新聞也可以傳遞積極的價值觀和能量,鼓舞人們勇敢面對困難和挑戰。通過閱讀“新聞周刊廖大哥”,我逐漸明白了這一點,也更加珍惜新聞的存在。
綜上所述,“新聞周刊廖大哥”的報道給我帶來了新的視野、深度的思考和人文關懷。通過閱讀該周刊,我學到了很多關于新聞的知識和見解。它不僅讓我成為一個更全面和理性的新聞消費者,還讓我認識到新聞的重要性和意義。在未來,我將繼續閱讀并關注新聞周刊,希望通過新聞的力量,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新聞周刊篇六
新一輪財稅改革改革“開頭炮”打響,預算開支等重大經濟使用情況放在陽光下,讓財政公開,并采取了地方債務,地方償還,國家無需償等一系列新措施。
本周人物小雯的遇害,引發了人們的思考。
用二十萬元尋找女孩小雯,小雯本來是去奶奶家吃喜宴,可沒想到吃過飯后,小雯被人拐跑了,等抓到兇手時小雯以被殺害。
我想社會應該意識到發生在農村的刑事案件應嗯給予一些措施加以整治。
昆明的明通小學前段時間發生嚴重的踩踏事件,導致明通小學短暫的關閉。
這幾天明通小學復課,取消了午休,學生放學分時間段進行,避免再次發生踩踏事件。
云南這一年來,到目前為己經發生了幾次地震,而且一次比一次強,都在六級以上。
云南的景谷,在是十。
一黃金周的最后一天晚上,也就是十月七日的晚上,發生了6.6級的地震。
所幸的是人員傷亡并不大,只有一人死亡,324人受傷。
各地人民都在對云南的地震頻發而產生疑惑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這個地區的地震如此頻繁呢?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知道,這絕對有人為因素和一些自然因素導致而成的。
可我們對如何減少地震的來襲卻一點主意也沒有。
地震對我們來說沒有一點點的好處,它能使人家破人亡,讓我們過不上平靜、安穩的生活,整天的提心吊膽。
所以我們要對房子的建筑用心,即使不能保證地震時它完全不倒,但也不要讓它完全倒。
這是一個充滿哀悼、充滿堅強、充滿驕傲、充滿偉大的祖國,在我們心中永遠不倒。
當我們看到災區的同胞們被廢墟深深埋在地下時,我們的心碎了;當我們看到他們從廢墟中救出來,堅定的臉龐掛著笑容時,我們肅然起敬---災區人民你們太偉大了、救援人員你們太偉大了。
我們觀看了汶川等地受災的情景,了解到以前的汶川繁榮富強,是個旅游盛地,而現在的汶川已成為一片廢墟。
5月12日2點28分,汶川等地所有的樓房和學校都倒塌了,正在上課的同學們,被壓在了廢墟之中。
有的幸免于難逃了出來。
當他(她)們看到自己的學校倒塌了;當他(她)們失去了好朋友、好同學、好老師、好弟弟妹妹們;當他(她)們雙膝跪地,跪在那片帶有玻璃渣的地上,盡管手都被玻璃扎破,還是一直手使勁扒那廢墟中所埋的遇難者;當他(她)們看到所有的房屋都倒塌了,家里的親人被埋在了廢墟之中,他們心中更是悲痛不已。
他們漂亮的家、美麗的校園沒有了,親人一個又一個地失去了,這讓他們的心靈受到極大的傷害。
5月17日早晨,一名12歲的小學生將雨航,被成功解救出來。
當時他正在睡午覺,突然,一場突如襲來的地震把房屋震塌了,他的爸爸、媽媽、弟弟、妹妹被壓在廢墟中。
將雨航非常有信心,他相信自己一定能被救出去的。
在廢墟之中他靠吃紙和泥堅持了5天5夜。
有一位救災人員走到這里,聽到有喊叫聲,他非常喜悅,“又有奇跡出現了,快來人又聽到有人求救了”。
經過二三個小時的奮戰,小男孩被成功地救了出來,這時小男孩臉上帶著微笑和悲傷。
我相信,救援的叔叔阿姨們在這次地震中遇到了種種困難,但是他們救出了一個又一個生命,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我太感謝你們了,你們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當救援隊員們正在救一位婦女時,這位婦女雙膝跪地,而保護一個不滿三個月的嬰兒。
當嬰兒救出時,衣服袋里有一個手機,手機還有一條未發出的短信,短信上寫著“孩子,當你被救出時,我已離你遠去了,希望你在今后好好學習,把家鄉重建起來”。
看到這種情況,我想高聲喊道“中國的同胞們,我們四川災區的同胞被壓在廢墟之中,請讓我們伸出愛的雙手,哪怕為嬰兒買一個奶瓶,哪怕為孩子買一瓶礦泉水或一包方便面,讓他們重建家園,讓他們回到以前的快樂中吧!”我們祝福“祝四川災區人民平安,祝祖國人民平安”。
新一輪財稅改革改革“開頭炮”打響,預算開支等重大經濟使用情況放在陽光下,讓財政公開,并采取了地方債務,地方償還,國家無需償等一系列新措施。
本周人物小雯的遇害,引發了人們的思考。
用二十萬元尋找女孩小雯,小雯本來是去奶奶家吃喜宴,可沒想到吃過飯后,小雯被人拐跑了,等抓到兇手時小雯以被殺害。
我想社會應該意識到發生在農村的刑事案件應嗯給予一些措施加以整治。
昆明的明通小學前段時間發生嚴重的踩踏事件,導致明通小學短暫的關閉。
這幾天明通小學復課,取消了午休,學生放學分時間段進行,避免再次發生踩踏事件。
云南這一年來,到目前為己經發生了幾次地震,而且一次比一次強,都在六級以上。
云南的景谷,在是十.一黃金周的最后一天晚上,也就是十月七日的晚上,發生了6.6級的地震。
所幸的是人員傷亡并不大,只有一人死亡,324人受傷。
各地人民都在對云南的地震頻發而產生疑惑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這個地區的地震如此頻繁呢?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知道,這絕對有人為因素和一些自然因素導致而成的。
可我們對如何減少地震的來襲卻一點主意也沒有。
地震對我們來說沒有一點點的好處,它能使人家破人亡,讓我們過不上平靜、安穩的生活,整天的提心吊膽。
所以我們要對房子的建筑用心,即使不能保證地震時它完全不倒,但也不要讓它完全倒。
今天我觀看了已更名為《新聞周刊》的《中國周刊》。
節目里提到的一個重點就是春運。
春節快到了,在外的游子和背井離鄉的人都要回家看看,收獲溫馨的感覺。
可是中國那么多人都想回家的結果是:“一票難求”。
不僅火車這樣,高速路上的堵車也告訴我們,中國的春運政策尚需改進。
不過,飛機還沒有滿載乘客,是因為機票有些貴,而且飛機能到達的小地方少之又少。
在這種情況下二十幾萬的摩托大軍啟程了,網友的同城搭車互助的隊伍也越來越大,這些新的回家方式令人感到欣慰。
不過,火車站的`“黃牛票”和插隊者,還有因此而來的裸奔討票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
不可否認,我國已經辦好了亞運,辦好了奧運,但是,等什么時候辦好春運了,才是一個大國。
在眾多民眾心中,奧運會拿了幾十枚金牌不重要,亞運會誰獎牌第一也不重要,而春節回到家鄉和家人團圓是春節里最重要的。
中國花了那么多錢辦奧運,辦亞運,是否也應該多投入一些錢辦好春運呢,我期待著。
我雖然不用回家但我依然能感受到春節的溫暖和回不了家的人的焦急。
通過這次收看《新聞周刊》,我更加了解春運的情況,我希望那些無法回家的人都能想辦法與家人圓聚,也希望《新聞周刊》越辦越好。
剛才看了新聞頻道的一期《新聞周刊》,是講貴族羅甸的孩子們,用上了食堂,住進了宿舍。
這些孩子們,此前需要自帶柴火和米面,下課后自己生火作飯,而住宿則是學校周邊的民房,甚至地下室。
現在國家每年補助每名小學生675元,上學期間每天午餐和晚餐由學校免費提供,標準是1.75元/頓。
因為經費有限,孩子們多數不吃早餐,更是與牛奶和雞蛋無緣。
一個孩子說食堂吃得好,在家里一年多才能吃上一頓肉。
學校食堂是3位好心人捐助的,共花費60萬元。
每當看到貧困山區人民過著艱苦的生活,我就覺得自己生活得太奢侈,也為沒能幫上他們而慚愧。
這些年來,一年忙著往上走,往前跑,而沒有看到那些普通人的生活和貧困山區的人們。
現在不是說:“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嗎?我們應該多看看普通百姓的生活,看看那些辛苦生活的人們,特別是吃不上早餐的“祖國的未來”。
1999年,在學校老師的帶領下到天津薊縣山區下鄉,看到那些孩子家里的貧困狀況,拿出了身上僅有的50元錢,留給了那家孩子。
臨走前,他們熱情挽留,大家吃了農家飯,但豐盛程度讓我們內疚。
我們是來學習的,是來盡一份力的,不想給他們添麻煩,但老鄉家又是燒雞,又是燉魚,那是我上大學后吃到的最好的一頓農家飯。
我是一個容易感動的人,也是一個容易義氣用事的人,如果回到國內,到了貧困地區,我想我會感動,會捐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