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難,在一個人口多、底子薄、地區差異大的發展中大國搞改革更難。32年前安徽小崗村農民“冒死分地搞包產”的創舉,難度之大震撼人心,由此開啟了中國32年快速發展屢創
輝煌的改革之路。今天,我們面對內部的各種問題矛盾和外部世界的挑戰壓力,改革開放前進道路上依然有重重困難。
畏難不知難,臨難而退,難者更難;知難不避難,迎難而上,難也不難。追古撫今,歷朝歷代有多少為政者由于對社會積弊、矛盾問題或醉生夢死、視而不見,或缺計少謀、不能應對,導致問題積重難返、民怨沸騰,統治大廈轟然倒塌;有多少改革者由于對改革難度估計不足,或改革方案考慮不周,不僅沒能解決已有問題,反而引起新的更加嚴重的社會問題和矛盾,令改革無功而返,最終失敗。
克難的前提是知難且不避難。32年前,中國之難,難在生產力不發達,國家不富強,人民不富裕。中國共產黨人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正視難題,研究難題,以對歷史上改革成敗得失經驗的深刻理解,對當代中國面臨問題的深刻認識,以對當代中國社會發展規律、執政規律的深刻把握,開創了改革開放偉大事業,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著名論斷,至今仍然振聾發聵,并將繼續成為我們突破禁錮、不斷創新的推動力和指示標。
2024年,我們經歷了抗震救災和奧運圓夢這兩件舉世關注的大事、難事。災難和挑戰再一次激發了中國人民不畏艱難、決不言棄的民族精神。中國人用自己出色的表現,不僅奪取了抗震救災的勝利,而且成功舉辦了一屆有特色、高水平的奧運會,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交上了一份優異的答卷。
今天的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新的顯著成就,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高,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但很多歷史遺留和現實累積的問題也交織疊加在一起,特別是今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經濟運行中的困難增加,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經營困難增多,保持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金融領域潛在風險增加。只有堅定改革信念,勇于迎接挑戰戰勝挑戰,挑戰才能轉化為發展的機遇。
直面改革難題,就是要用實事求是的態度,從實際出發反思反省,敢于突破固有觀念束縛,善于尋找破解難題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