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社會,接觸并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那么什么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報告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村 調研報告篇一
1、村兩委干部的思想還不夠統一,班子戰斗力和凝聚力還不夠強。
2、村沒有造血企業和項目,集體經濟收入微薄,需政府部門幫助扶持。
3、村里違章建筑有抬頭蔓延趨勢,衛生環境整治還需 進一步加強。
4、村里還有一些遺留問題需要解決,如用地指標的返回等。
班子思想基本統一,村里工作主動有序開展。 二是關于增強村集體經濟問題。在縣、鄉有關部門的幫助下,在符合規劃和用地功能的'前提下,村里積極籌建項目。三是關于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的問題。該村拆除違章建筑工作已經全面啟動,并有了統一建設規劃。四是農網改造。已經與鄉供電所協商研究,對村里進行整體農網改造,改善農村群眾生
產生活條件。近期提出整改方案,抓好落實。
這一次我蹲點調研,收獲是非常大的。通過深入實踐了解農村的真實情況,對于我們領導干部決策來說,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對于我們研究下一步的工作措施,有很大的益處。總之,這次蹲點調研,使我既增長了閱歷,又獲得了第一手的資料,是一次有益有效的實踐活動。通過這次蹲點月活動,我有幾點思考:
首先要抓好班子建設。村兩委班子要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特別是對新理論的學習,通過學習不斷提高自己依法辦事能力、服務群眾能力、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能力。同時村兩委班子要做到統一思想、真心團結、齊心協力、用心干事。其次要抓好制度建設。要用制度約束人、管理人,特別要制訂一些管用的、有效的、實在的制度。如村務辦事規則公開制度、村規民約等。再次是抓好落實出成效。一切的政策、一切的計劃最后都歸結于落實、歸結于行動,我們要對制定的計劃和措施要一步一個腳印的抓落實,要做到有決心、有機制、有責任的抓落實,真正抓出成效來。最后是抓好宣傳發動。村里一切的行動都要有群眾的參與才是成功,我們的干部要讓群眾知道我們村委在想什么、要做什么、是為誰做的等問題,村里所做的事情都要讓群眾參與,讓群眾有這個知情權,使村里開展的各項活動都能真正做到到戶、到人、到位,這樣我們的工作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個村如果沒有經濟實力,沒有自己的經濟收入,那就沒有地位,也難以有號召力。村里也可以根據實際,因村制宜地發展村集體企業和項目。如在這次蹲點調研活動中,有條件的村還可以爭取一些本鎮本村在外企業家回家鄉投資辦企業,解決一些土地被征群眾的就業問題。但創辦村集體企業或項目一定要按照客觀規律量力而行,決不能盲目 投資,一轟而上,搞勞民傷財的工程和項目。在新農村建設中,村干部還要加強對農民勞動力進行培訓,進一步提高農民的就業技能,特別要做好失地農民的再就業技能培訓。
首先要做好違章建筑的拆除,黨員干部要帶頭做好這項工作,拆除工作要做到公平、公正、公開,要用法拆違、心拆違、用情拆違、用力拆違。其次要做好垃圾的集中收集,要按照戶集、村收、鄉運的原則做好村垃圾收集長效管理。同時也要做好道路綠化、河岸砌石、村莊美化等工作。再次是要結合新農村建設,做好新規劃和老村改造工作,要把水、電、路等一系列配套設施一步到位的跟上;最后是要化解矛盾,建設和諧農村。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村調解機制,通過村老人協會、村調解委員會積極工作,把村民之間的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做到矛盾不上交,問題不移交,創建和諧農村。
群眾利益無小事,老百姓提到的每一件事情,看似‘小事’,但其實都是‘大事’,需要努力解決好。作為干部必須把群眾的利益舉過頭頂,始終端正態度、放下身段,傾聽群眾的‘閑言碎語’關心百姓的油鹽醬醋’。所以我們的領導干部一定不能把自己蹲的點當成了個人的承包地,甚至利用手中不同的權力,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種出鮮花朵朵,非承包地卻不聞不問。決不能簡單地把蹲點工作理解為定點服務,更不能把點當成了面。要真正了解和掌握群眾疾苦,重點抓好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實施農民健康工程、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改善農村飲水條件、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等五件實事,真正為百姓辦事,為群眾解憂,真心實意為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辦實事、解難題。
村 調研報告篇二
自從深圳特區成功之后,城鎮化像一顆原子彈在中國大地上炸開了,作為“鄉土中國”的標志——農村,逐漸被淹沒在城鎮的浪潮中。如今,城鎮遍布中國,城鎮化的沖擊波仍然以前所未有的動力沖擊著殘余的一個個孤立的農村。每一個生活在農村的人都在感受著這股沖擊波所帶來的壓力,感受著自己的村莊在沖擊下的微微顫抖。如今已沒有那個農村能夠避免受到城鎮的影響,它們都是城鎮的腹地,是供新的城鎮興起或舊的城鎮擴張的備用地。更有意思的是城鎮化不僅帶來了城鎮用地對農村用地的侵占,而且帶來了城鎮化所特有的經濟觀念,這種觀念的滲入使得土地的侵占在農民心中合理化,甚至有很多農民尤其是新一代的農民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希望自己的村莊變成城鎮。這種新的觀念還使得大量的農民外流入城,讓很多農村成了空殼,而更多的農村正在“樂此不疲”的重復著這種過程。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農村已不再能夠像以前一樣自給自足了,城鎮對于農村不再是無所謂的存在,而是必需的存在,是必然的依賴。城鎮帶來的便利和利益是改革開放前的任何一個農民都不敢想象的,它剛開始進入農村時確實給農民帶來了巨大的驚喜,但當農民一經適應,就再也無法回到沒有它的過去了,這種便利和利益就變成了束縛,使得農村再也離不開城鎮了。農村在城鎮化進程中所處的這種沖突與依賴并存的尷尬的境地就是我們這次調查研究的社會背景。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自20xx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到現在已有七個年頭了,也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推行的范圍還是有限,并且政府的政策和具體的規劃還在進一步的完善。這就是此次調查研究的政策背景。
我們的這次調查活動是在學校關于“20xx年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相關政策的號召下組織起來的。當然光是組織起來還不夠,要想得到學校的資金支持還得和其他團隊競爭,而且往年的團隊做出的成果都很不錯,所以這次調查活動對我們團隊來說壓力還是很大的。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自20xx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到現在已有七個年頭了,也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推行的范圍還是有限,并且政府的政策和具體的規劃還在進一步的完善。也就是說,新農村建設仍是在摸索中前進的,這就必然要求我們要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農村變遷的狀況和趨勢,以避免前進中的岔路和彎路。
我們這個團隊的大多數成員都來自農村,對與城鎮化進程中農村所發生的變化都有所體會,但我們畢竟是學生,所看到的都是一些片段,理解也就十分片面了。我們希望對當今農村所發生的變化有一個十分全面的具體的了解,對這種變化和這種變化所產生的影響做一個客觀的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所以我們提出對一個具體的農村社區做一個全面的力求詳細的調查。
這次調查的問題主要是針對費孝通老先生的兩部著作——《鄉土中國》和《江村經濟》而提出的。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老先生對解放前的中國農村所做的一個全
面的理論性的解說,雖然對現在進行農村調查仍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但是現在的中國農村在城鎮化和市場經濟的沖擊下鄉土色彩已經淡去。對應的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文字對農民已經非常重要,而且當信息化已經普及到各個村莊時,農民的生活不再局限于農村,他們的生活必須與市民生活接軌。因此不識字不但是愚的表現,就連生活在農村也會很困難;(二)雖然道德依然是維系私人關系的重要工具,但隨著打工人群在城鄉之間的來回流動,城鎮里的新的思想觀念逐漸滲入農村,人們的思想觀念更加的開放,老一套的道德觀念已經逐步風化。當新的思想觀念超出傳統道德的框架時,原有的禮治就不能維持現有的秩序,法律的意識也就自然而然的進入農民的觀念中了;(三)當農業的種植品種及種植方式·價值觀念·生活方式都已更新,當農民的一切經濟行為都已實行計劃時,農村中老人的權力已經逐漸下降,他們表面上仍有尊嚴的地位,但實際上已經處于威而不嚴的境況之中。
《江村經濟》是費孝通老先生的經典著作,也是我們這次調查的主要參考文獻,但我們與其研究方向上有以下兩點區別:(一)《江村經濟》中對開弦弓村的蠶絲業所做的調查分析,其實是對抗戰前中國農村中的城鎮化萌芽的調查,換句話說是關注農村如何變成城鎮的問題。而我們所做的是對城鎮化過程中所殘留的農村的調查,關注的是農村如何維持自身的性質而繼續發展下去的問題;(二)費孝通老先生對開弦弓村所做的調查更像是一個人類學家的田野調查,而我們這次調查則寄希望于運用社會學專業的知識和技術做一次更加純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