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書
詞語解釋
遺書[ yí shū ]
⒈ ?前人留下而由后人制印的著作(多用做書名)
英posthumous work of an author;
⒉ ?死者臨死前留下的書信。
例生前沒有留下遺書。
英letter or note left by one immediately before death;
引證解釋
⒈ ?指前人的遺著、遺作。
引《書序》:“《春秋左氏傳》曰:楚 左史 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即謂上世帝王遺書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xùn)·風(fēng)操》:“《禮經(jīng)》:父之遺書,母之杯圈,感其手口之澤,不忍讀用。”
清 王夫之 《文學(xué)膴原氏墓志銘》:“又四月而忘,哭抱遺書,授余為訂定而傳之。”
⒉ ?指前人的藏書。
引清 昭槤 《嘯亭雜錄·昌齡藏書》:“今日其家式微,其遺書多為余所購。”
⒊ ?指散佚的書。
引《漢書·藝文志》:“至 成帝 時(shí),以書頗散亡,使謁者 陳農(nóng) 求遺書於天下。”
清 陳康祺 《郎潛紀(jì)聞》卷一:“朱竹君 學(xué)士 筠 為翰林時(shí), 高宗 方詔求遺書,公奏言翰林院庫藏 明 《永樂大典》,中多逸書,宜就加采録。”
孫犁 《秀露集·耕堂讀書記》:“乾隆 三十八年,根據(jù) 朱筠 的條奏,擬定了采訪遺書的章程。”
⒋ ?謂留下書信。
引晉 干寶 《搜神記》卷十一:“﹝ 韓憑 妻﹞遺書於帶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賜 憑 合葬。’”
洪深 《馮大少爺》:“生歸己室,悲憤不自聊,竟遺書其妻,揮淚棄家而去。”
⒌ ?死者臨死時(shí)留下的書信;遺囑。
引唐 李肇 《唐國史補(bǔ)》卷中:“韓愈 好奇,與客登 華山 絶峯,度不可返,乃作遺書,發(fā)狂慟哭。”
宋 桂萬榮 《棠陰比事原編·司空省書》:“有一女,不賢,其父病,因呼族人為遺書,令悉以財(cái)屬女。”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妹妹還說哥哥寫得有遺書,她整理好就抄一份寄來。”
⒍ ?投書;寄信。
引《史記·吳王濞列傳》:“上卒問 盎、盎 對(duì)曰:‘ 吳 楚 相遺書,曰:“高帝 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賊臣 鼂錯(cuò) 擅適過諸侯,削奪之地。”
故以反為名,西共誅 鼂錯(cuò),復(fù)故地而罷。’”《宋書·張邵傳》:“謝晦 反,遺書要 邵,邵 不發(fā)函,馳使呈帝。”
易宗夔 《新世說·德行》:“魏 名 象樞,山西 蔚州 人,其講學(xué)篤實(shí)純正,與 孫夏峰、李二曲 及 湯 陸 諸公遺書往復(fù)。”
國語辭典
遺書[ yí shū ]
⒈ ?前代散逸的書。
引《漢書·卷三〇·藝文志》:「至成帝時(shí),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nóng)求遺書于天下。」
⒉ ?前人遺著,由后人替他刊行的,稱為「遺書」。如船山遺書、章氏遺書。
⒊ ?死者所遺留的文字。
引《三國演義·第五七回》:「公瑾有王佐之才,今忽短命而死,孤何賴哉?既遺書特薦子敬,孤敢不從之?」
《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三》:「將及危急之際,寫下遺書二紙,將一紙付與魯氏。」
近絕筆
⒋ ?留下書信。
例如:「遺書出走」。
遺書[ wèi shū ]
⒈ ?寄信給人。
引《三國演義·第一一回》:「?jìng)洚?dāng)遺書于曹操,勸令解和。」
相關(guān)成語
- hé dù合度
- móu wú yí cè謀無遺策
- yì dù義度
- yíng hé迎合
- xiē lǐ xiē sōng歇里歇松
- kè táng課堂
- yuán jià原價(jià)
- dà zhòng大眾
- fáng jiān房間
- lěng jìng冷靜
- bài huài敗壞
- yìng xiàng映像
- shì tóng qín yuè視同秦越
- rén tǐ měi人體美
- guāng gùn光棍
- kě yǐ可以
- móu wú yí ér謀無遺谞
- shǒu fǎ手法
- cǎi qǔ采取
- yù huì與會(huì)
- bìng dú病毒
- xīng xīng jī猩猩屐
- jié chá節(jié)察
- bō cǎo zhān fēng撥草瞻風(f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