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子
詞語解釋
蕩子[ dàng zǐ ]
⒈ ?指辭家遠出、羈旅忘返的男子。
⒉ ?浪蕩子。謂游手好閑,不務正業或敗壞家業的人。
引證解釋
⒈ ?指辭家遠出、羈旅忘返的男子。
引《文選·古詩<青青河畔草>》:“蕩子行不歸,空牀難獨守。”
李善 注:“《列子》曰:有人去鄉土游於四方而不歸者,世謂之為狂蕩之人也。”
唐 杜甫 《冬晚送長孫漸舍人歸州》詩:“參卿休坐幄,蕩子不還鄉。”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趙五娘憶夫》:“君身豈蕩子,妾非蕩子婦。”
嚴復 《出都留別林紓》詩:“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 支那 蕩子腸。”
⒉ ?浪蕩子。謂游手好閑,不務正業或敗壞家業的人。
引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章阿端》:“妾 章氏,小字 阿端,誤適蕩子,剛愎不仁,橫加折辱。”
清 周在浚 《行述》:“女, 吳興 人,北里 朱某 計購之渡 江,逼與蕩子夜合,女弗從。”
巴金 《沉默集·丹東的悲哀》:“他說那些喝酒賭錢吃得飽飽貪圖淫樂的蕩子,是共和國的大敵。”
國語辭典
蕩子[ dàng zǐ ]
⒈ ?游子。指遠行不歸,流蕩忘返的人。唐·杜甫〈冬晚送長孫漸舍人歸州〉詩:「參卿休坐幄,蕩子不還鄉。」也作「宕子」。
引《文選·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
近浪子
相關成語
- zé fá責罰
- gòng yí貢遺
- zhuī niàn追念
- shōu huò收獲
- qū tóng趨同
- liú chuán流傳
- yōu zāi yóu zāi優哉游哉
- nán dào難道
- bào mín暴民
- jiào zhǔ教主
- chén huà chéng陳化成
- mén jìn門禁
- péi cháng陪償
- zài zhōu fù zhōu載舟覆舟
- qiè shēng shēng怯生生
- xiàn qī限期
- biǎo qíng表情
- jǐ yǔ給予
- zhù qiáng筑墻
- zhǔ lì jiàn主力艦
- táo zhī yāo yāo逃之夭夭
- bù dà部大
- xī liū xī liū吸溜吸溜
- fú fǎ bō lí浮法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