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衷情·七夕
訴衷情·七夕。宋代。吳文英。 西風吹鶴到人間。涼月滿緱山。銀河萬里秋浪,重載客槎還。河漢女,巧云鬟。夜闌干。釵頭新約,針眼嬌顰,樓上秋寒。
[宋代]:吳文英
西風吹鶴到人間。涼月滿緱山。銀河萬里秋浪,重載客槎還。
河漢女,巧云鬟。夜闌干。釵頭新約,針眼嬌顰,樓上秋寒。
西風吹鶴到人間。涼月滿緱山。銀河萬裡秋浪,重載客槎還。
河漢女,巧雲鬟。夜闌幹。釵頭新約,針眼嬌顰,樓上秋寒。
“西風”兩句,化用《列仙傳》中的神話故事。“緱山”,一名“覆釜堆”,亦作撫父堆,山在河南偃師縣南。據《列仙傳》說:“周靈王太子晉在緱山乘白鶴升仙。”夢窗觸景生情,借用神話傳說開篇。此言其在幻覺中好像看到秋風送著仙鶴降臨人世,月色輝映著升仙之地,仿佛自己也可以駕鶴飛升一般。“銀河”兩句,言七夕之夜晴空萬里,天河顯得格外明亮,團團星云組成了無邊無涯的星浪,幻覺中,詞人又覺得有迎客的仙船(貫月槎)正從天河中飄然而來。上片綴連起兩則神話傳說,使讀者閱后也感染到一種飄飄仙氣。
“河漢女”三句,應題“七夕”。天孫織女,巧手梳妝,云髻高聳。她在夜空中斜依在天河邊。“闌干”,這里有橫斜之意,與唐劉方平《月夜》詩:“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中“闌干”意相同。“釵頭”三句,地上“乞巧”。與天上王母劃釵成河強使織女牛郎一年限見一次一樣,人間少婦們七夕歡聚,其實也只有一年一度,所以她們珍惜這一有限時間,穿針乞巧,盡興游玩,臉上漾溢著純真的嬌笑。不知不覺她們在繡樓上度過了一個涼爽而難忘的秋夜。
唐代·吳文英的簡介
吳文英(約1200~1260),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吳氏。與賈似道友善。有《夢窗詞集》一部,存詞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與一卷本。其詞作數量豐沃,風格雅致,多酬答、傷時與憶悼之作,號“詞中李商隱”。而后世品評卻甚有爭論。
...〔
? 吳文英的詩(325篇) 〕
清代:
李鍇
太原公子方隸軍,藥師卻渡黃河津。津頭蕭蕭風雪暮,亦是尋常行路人。
驚龍怒虎易形似,難畫英雄當此際。常山太華隱欲動,千尺光芒垂至地。
太原公子方隸軍,藥師卻渡黃河津。津頭蕭蕭風雪暮,亦是尋常行路人。
驚龍怒虎易形似,難畫英雄當此際。常山太華隱欲動,千尺光芒垂至地。
宋代:
蒲壽宬
結草為庵寄一枝,鐘魚聊復事清規。
野蔬入供無人識,古柏為香有佛知。
結草為庵寄一枝,鐘魚聊複事清規。
野蔬入供無人識,古柏為香有佛知。
宋代:
陸游
澤居僅足不求余,曠快真同縱壑魚。
平日酷憎蠅附驥,暮年肯作鶴乘車?齒搖但煮岷山芋,眼澀惟觀胄監書。
澤居僅足不求餘,曠快真同縱壑魚。
平日酷憎蠅附驥,暮年肯作鶴乘車?齒搖但煮岷山芋,眼澀惟觀胄監書。
明代:
鄭真
風云浩渺泛靈槎,三徑歸來菊有花。疏廣宅東天入海,龍且城外水囊沙。
賓筵且復成娛樂,帝闕終須拜寵嘉。好語黌宮劉博士,休將簡策問生涯。
風雲浩渺泛靈槎,三徑歸來菊有花。疏廣宅東天入海,龍且城外水囊沙。
賓筵且複成娛樂,帝闕終須拜寵嘉。好語黌宮劉博士,休將簡策問生涯。
近代:
趙尊岳
盈盈花霧侵簾軸。筠藍漸遣開金菽。夕照泛疏欞。雛蜂趲落英。
幾回人倦倚。獨對蒼茫際。叫破一聲聲。長空歸雁鳴。
盈盈花霧侵簾軸。筠藍漸遣開金菽。夕照泛疏欞。雛蜂趲落英。
幾回人倦倚。獨對蒼茫際。叫破一聲聲。長空歸雁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