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樵作譯文及注釋
譯文
打柴打進(jìn)深山里頭,山林幽深樹木重重疊疊。
橋梁崩塌橫臥樹杈支撐,道路險阻垂藤纏繞連接。
夕陽西落樵伴漸見稀少,山風(fēng)吹拂身上的薜蘿衣。
拄著輕便手杖放聲長歌,望著平野的炊煙款款而歸。
注釋
槎:竹木筏。一作“楂”,通“杈”,旁出的樹枝。
蘿:《全唐詩》校“一作薜。”《楚辭·九歌·山鬼》:“被薜荔兮帶女蘿。”后以薜蘿指隱者之服。薜:香草名。
長歌:拉長聲調(diào)唱歌。
負(fù):背,扛。這里的拄持的意思。
策:木細(xì)枝。這里指手杖。
參考資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72頁
2、鄧安生 孫佩君.孟浩然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6月版:第63-64頁
采樵作鑒賞
《采樵作》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59卷第47首。這首詩寫深山觀采樵所見景物和隱居的幽趣。采樵人是樵夫,不是作者自己,首句寫樵夫。“山深”以下三句寫山林的古老幽深,道路的險阻難行。作者捕捉“橋崩”、“臥楂”、“垂藤”等生動形象入詩,寫得很傳神。后四句寫日暮時杖策長歌返歸,蕭然曠遠(yuǎn)的意趣想象可得。
孟浩然簡介
唐代·孟浩然的簡介
![孟浩然](/d/file/p/7ad29e7800d83d3b47fdff8ad1de6d79.jpg)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jié)義,喜濟(jì)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 ? 孟浩然的詩(286篇) 〕猜你喜歡
賀王郎季輔新補(bǔ)博士弟子
諸生魯國受經(jīng)初,標(biāo)格王郎玉不如。倚馬舊傳文考賦,籠鵝雅學(xué)右軍書。
家聲此日標(biāo)瓊樹,世業(yè)當(dāng)年論石渠。手澤應(yīng)須開萬卷,早懷三榮詣公車。
次東粵張掌教春日韻 其三
腳債百年渾未定,煙花六合卻無涯。佳山麗水隨情款,晴日和風(fēng)納歲華。
啼鳥立梢春對語,游魚到處水為家。羅浮還憶醉仙子,紅臉朱唇襯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