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山僧不遇作譯文及注釋
譯文
石徑丹壑,松木門緊閉,地上長青苔。
閑階上滿是鳥跡,敲敲禪室無人開。
從窗戶窺見白拂塵,掛在墻壁上生滿塵埃。
使我空自嘆息,想離去又不愿意,猶豫徘徊。
芳香的云彩遍山而起,鮮花如雨從天上飛來。
空中傳來美妙的天籟,卻又聽到青猿的哀鳴。
很明顯,要了絕世事,這個地方最悠哉。
注釋
⑴裴回,即“徘徊”。
⑵《華嚴經》:樂音和悅,香云照耀。徧,同“遍”。
⑶《楞嚴經》:即時天雨百寶蓮花,青黃赤白,間錯粉糅。
參考資料:
1、葛景春.李白詩選:中華書局,2005:第153頁
尋山僧不遇作鑒賞
詩中訪友詩的套路展現出了散文化傾向。詩的前六句是一種明快流程的交代:徑——壑——門——階——室——窗——壁。談不上行云流水,卻能窺見這首詩的門戶:乍看起來,不覺得有什么問題,辭章搭配得體,步履從容,但揣度二三,就為這筆清晰的流水賬而嘆息,怪它沒有更豐富的詩意進項。但這種責怪,并不殃及散文化傾向,對散文化現象需要一次又一次關乎價值觀的認識;散文化的感覺跟一首詩有頭有尾進行某種敘事的憧憬有關,這首詩在較短的篇幅內寄情于一樁事情的脈絡而非關于這件事的激情,就極有可能顯示出散文化的特征。
從作者的立場看,在構思(哪怕是即興發揮)之際,“不遇”的結果已經發生,他所進行的描述依然顯得較為重視“不遇”之前兆,就好像那些依次展開的芳蹤是一首詩最大的賣弄點。徑之石、壑之丹、門之松、階之閑、室之禪、窗之見、壁之生……聯袂演出的情景劇并不比停頓下來獨觀一物更劃算,他只是需要記錄這一流程來測試一首詩的雅量。而這些場景的鋪墊明擺著朝“不遇”的主題靠攏,對景物的過度描寫已預告人的次要性。
根據詩詞斷定:作者不可能反寫實際情況,明明山僧不在,卻在詩句中假想兩人會談的幽趣。詩在當時似乎還不致走到這一步。青苔、鳥跡、白拂、塵埃、無人……這一系列的環境元素雖契合抒情詩的表征,卻奉獻事實性依據,也就是說,看起來挺雅致的,但本質上只是一連串基本事實。只不過“青苔”一類的事實又不限于其本身的屬性,已不可避免侵入了情態的細菌,滋生出屬于修辭層面的意義。
作者是在尋求一種補償:由于山僧不在,他必須從這一無人情境中獲取詩的慰藉。不在之妙在于他反而可以憑空想像“了然”的主題性意趣。無需一位具體的僧人啟發,他就可以從虛空中找到信仰的入口。乃至于云、雨的亮相也有不俗表現,使他不去思索山僧出門去干什么,以及有這么出色的所在,山僧為何還要滯留在他處。他仿佛是這一境界的獨占者,山僧的所有者屬性已顯得次要:他為自己碰巧得到這么一塊臨時的樂土,與此前所行居的塵世保持對峙,而倍感欣慰,甚至這時聽到猿聲也不免理解為這是一種得體的、贊同他的伴奏。
從事后的記述人角度看,作者能了解下山返程中的心理變化,以及這一旅程中的新發現,但他并沒有觸及這一范疇,而是終止在一次世界觀的洗禮中。
李白簡介
唐代·李白的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 李白的詩(96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