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扶風主人答
代扶風主人答。唐代。王昌齡。 殺氣凝不流,風悲日彩寒。浮埃起四遠,游子彌不歡。依然宿扶風,沽酒聊自寬。寸心亦未理,長鋏誰能彈。主人就我飲,對我還慨嘆。便泣數行淚,因歌行路難。十五役邊地,三四討樓蘭。連年不解甲,積日無所餐。將軍降匈奴,國使沒桑乾。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不信沙場苦,君看刀箭瘢。鄉親悉零落,冢墓亦摧殘。仰攀青松枝,慟絕傷心肝。禽獸悲不去,路旁誰忍看。幸逢休明代,寰宇靜波瀾。老馬思伏櫪,長鳴力已殫。少年興運會,何事發悲端。天子初封禪,賢良刷羽翰。三邊悉如此,否泰亦須觀。
殺氣凝不流,風悲日彩寒。
浮埃起四遠,游子彌不歡。
依然宿扶風,沽酒聊自寬。
寸心亦未理,長鋏誰能彈。
主人就我飲,對我還慨嘆。
便泣數行淚,因歌行路難。
十五役邊地,三四討樓蘭。
連年不解甲,積日無所餐。
將軍降匈奴,國使沒桑乾。
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
不信沙場苦,君看刀箭瘢。
鄉親悉零落,冢墓亦摧殘。
仰攀青松枝,慟絕傷心肝。
禽獸悲不去,路旁誰忍看。
幸逢休明代,寰宇靜波瀾。
老馬思伏櫪,長鳴力已殫。
少年興運會,何事發悲端。
天子初封禪,賢良刷羽翰。
三邊悉如此,否泰亦須觀。
代扶風主人答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一路上到處彌漫著肅殺凄涼之氣,空氣好像凝固了似的,一會兒悲風四起,落日的余暉似乎被籠上了一層寒意。
四周的空氣中彌漫著浮動的塵埃,這使得行走在路上的游子心情更加抑郁不樂。
于是跟往常一樣,晚上依然留宿在扶風這個地方,買酒獨自消遣。
沒想到幾杯酒下肚,心中的愁緒卻更加難以排解,竟忍不住發出了“長鋏歸來乎”的感嘆。
扶風主人走過來和我一起舉杯共飲,閑聊之中流露出頗多感慨。
他忍不住流下了幾行眼淚,悲慨之中竟然唱起了那令人聞而生悲的《行路難》。
扶風主人說他從十五歲就去邊境當兵,曾經多次參加了討伐異族的戰爭。
邊境戰事頻繁,一年之中兵甲常備,有時作戰緊張,一連幾天都吃不上一頓飯。
在最后那次惡戰之中,我軍寡不敵眾,彈盡糧絕,最后軍中統帥被迫投降,朝廷派去求和的使節投河自盡。
當時一起出征的幾十萬人馬,現在只有我自己一人活著回到了長安。
你要是不相信沙場征戰的艱苦,請你看看我這滿身的傷痕。
回到長安后,鄉里親朋都已四處分散,而祖上的墳墓也早已破敗不堪。
面對此情此景,禁不住拉著松枝,仰天慟哭,悲痛之情撕心裂肺,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
如此凄慘的情景竟然時禽獸都不忍離去,路過此地的人哪還能忍心目睹這凄慘的一幕。
幸好趕上現在這樣一個政治清明的時代,普天之下一片祥和安寧,四海升平,老百姓安居樂業。
自己雖然還想為國出力,但無奈已年老體衰,希望能好好休養。
你現在正趕上這樣一個好的時運,為什么還這樣悶悶不樂呢?
當今皇上任用賢能,勵精圖治,正是才智之士奮飛得志的好時機。
現在邊境的情況也都是這樣,將士用命,眾志成城,這些都是好兆頭啊!時運變遷,世事通塞需要精心地體察,你自己好好把握吧。
注釋
扶風:唐代郡名,在今天的陜西省鳳翔縣附近。主人:是指客舍主人。
殺氣:指秋天的肅殺蕭條之氣。日彩:指太陽的光輝。日:一本作“月”。
四遠:周圍。
彌:一本作“迷”。
長鋏:用馮諼客孟嘗君典故,見《戰國策·齊策四》。
就:靠近。
嘆:一本作“然”。
行路難:樂府舊題,屬《雜曲歌辭》,多為敘述離別悲傷,世路艱難之意。
地:一本作“城”。
樓蘭:漢代西域國名,在今新疆若羌和羅布泊一帶。
桑乾:水名,在今河北西北部和山西北部。
休明:指政治清明。
寰宇:即海內,天下。
少年:指詩人。
封禪:指古代帝王到泰山筑壇祭祀天地。
刷羽翰:指賢良才智之士奮飛得志。
三邊:泛指邊境地區。
參考資料:
1、曹寅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26頁
2、于海娣 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74-75頁
代扶風主人答鑒賞
“主人就我飲”四句為過渡句,引出了扶風客舍的主人——一位久經沙場的老戰士。
從“十五役邊地”到“路旁誰忍看”是扶風主人自述其軍旅生涯。這里明顯化用了古詩《十五從軍征》的句意:“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戰地歸來,家園零落,滿目凄涼,雖然滿心酸楚,但想到“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心里還是有幾分慶幸。這在行文上為下文抒寫珍惜太平盛世的生活感慨作了過渡,轉承顯得十分自然。
“幸逢休明代”以下四句是扶風主人抒發欣逢盛世及年老體衰的感慨。
收尾六句是扶風主人對詩人的勸慰勉勵之詞,語重心長,感情真摯。
全詩寫景敘事,有條不紊。其間頗多轉折,如九九回廊,迂回曲致。老人之言語帶滄桑,但終不流于傷感,感人至深。此詩從風格上看,雖有幾分沉郁,但仍是盛唐氣象的回響,內容和形式結合巧妙,謀篇布局頗見匠心,不失為一首優秀的邊塞詩作。
王昌齡簡介
唐代·王昌齡的簡介
![王昌齡](/d/file/p/a5bd07a9c39feb8fd78d9c8053883f33.jpg)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 ? 王昌齡的詩(2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