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思鑒賞
在我國古典詩詞中,婀娜多姿的楊柳和離情相思早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有名的《詩經·小雅·采薇》云:“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人借道中所見,以言行役之久,寄托離情鄉愁。到漢代,折柳贈別更蔚成風氣。可憐灞橋柳,愁煞離別人。人們把楊柳和離別聯系在一起,大概是因為那長長的柳絲最容易引起綿綿離情的緣故吧。可是對于多情善感的詩人來講,在那楊柳尚未垂下萬條綠絲絳之時,他已敏銳地察覺到春天的來臨,從而觸動了他的鄉愁。“柳黃未吐葉,水綠半含苔”,寫的正是早春景象。柳色黃而已,尚未吐出細葉;水色綠而已,苔衣尚未長成。這正是冬盡春來的一、二月之際,春意萌動,春色逗露之時。杜審言說得好:“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飄泊邊城的游子,對時令和景物的變化特別敏感。忽見邊城楊柳色,已覺春色動地來。一個“動”字,把萌動的春意寫得活潑潑地。而這種敏感,正是由客居異地而產生的刻骨的鄉愁催發的。元稹詩云:“何處生春早,春生客思中。”(《生春二十首》其十九)趙嘏詩云:“何事最能悲少婦,夜來依約落邊城。”(《新月》)而當邊城春色動的時候,客居邊城的游子也就格外思鄉念家了。為什么春色最能撩撥人的鄉思呢?王維的這首詩可以算一個讓人滿意的答復:“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送沈子福歸江東》)
何遜簡介
唐代·何遜的簡介
![何遜](/d/file/p/895610b59344e2ace4449ef11126e018.jpg)
南朝梁詩人,字仲言,東海郯(今山東省蒼山縣長城鎮)人,何承天曾孫,宋員外郎何翼孫,齊太尉中軍參軍何詢子。八歲能詩,弱冠州舉秀才,官至尚書水部郎。詩與陰鏗齊名,世號陰何。文與劉孝綽齊名,世稱何劉。其詩善於寫景,工于煉字。為杜甫所推許,有集八卷,今失傳,明人輯有何水部集一卷。后人稱"何記室"或"何水部"。
...〔 ? 何遜的詩(159篇) 〕猜你喜歡
水調歌頭·勛業竟何許
勛業竟何許,日日倚危樓。天風吹動襟袖,身世一輕鷗。山際云收云合,沙際舟來舟去,野意已先秋。很石癡頑甚,不省古今愁。郗兵強,韓艦整,說徐州。但憐吾衰久矣,此事恐悠悠。欲破諸公磊塊,且倩一杯澆酹,休要問更籌。星斗闌干角,手摘莫驚不。
夏朝同顧九和侍講湛次泉編修應元忠吉士汎舟出西崦游太湖
西崦山前逢首夏,與君一笑共扁舟。已無梅花爛刺眼,賴有太湖清散愁。
晴日菰蒲鵝鸛下,遠風波浪魚龍游。酒酣忽憶鴟夷子,長日掛帆天漢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