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人食菱
北人食菱。明代。江盈科。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殼入口。或曰:“食菱須去殼。”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明代]:江盈科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殼入口。或曰:“食菱須去殼。”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殼入口。或曰:“食菱須去殼。”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産,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譯文
有個出生在北方不認識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個人)連角殼一起放進嘴里吃。有人對他說:“吃菱角必須去掉殼再吃。”那人為了掩飾自己的缺點,(護住自己的無知),說:“我并不是不知道,連殼一起吃進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熱解毒。”問的人說:“北方也有這種東西嗎?”他回答說:“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塊地沒有呢?”
菱角生長在水中,(他)卻說是在土里生長的,這是因為他為了裝作有學問,硬要把不知道的說成知道的。
注釋
北人:北方人。
識:知道。
菱:俗稱菱角,形狀像牛頭,紫紅色,水生植物,果實可以煮著吃。性喜溫暖和充足陽光,盛產于我國 中部和南部。果實有硬殼。
仕于:(仕途)在……做官。于, 在。
席:酒席。
啖:吃。
并殼:連同皮殼。
或:有人。
曰:說。
食:食用,在這里可以指吃。
去:去除,去掉。
護:掩飾。
短:缺點,短處,不足之處。
并:一起。
欲:想要。
以:用來。
答:回答。
何:哪里。
而:表示轉折,此指卻
坐:因為,由于。
強(qiǎng):本文中指“勉強”。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如果強不知以為知,就會鬧出笑話,被人恥笑。世界上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而每個人的學識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虛心潛學,才能得到真知。
諷刺的生命在于真實。這則小故事不僅在情節構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實,更在于北人強不知以為知的做法與表現在現實生活中極具普遍性與代表性。
唐代·江盈科的簡介
江盈科,字進之,號綠蘿山人。湖南桃源人,明萬歷二十年進士,先后歷任長洲縣令、大理寺正、戶部員外郎、卒于四川提學副使任上。是明朝晚期文壇“公安派”的重要成員之一,詩文理論主張為文應抒發當時代個人的真性情,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說法,極力贊成靈性說。
...〔
? 江盈科的詩(3篇) 〕
元代:
岳榆
文竿比目出清波,翠袖香醪金叵羅。
涼月團團當檻白,秋花冉冉隔簾多。
文竿比目出清波,翠袖香醪金叵羅。
涼月團團當檻白,秋花冉冉隔簾多。
明代:
徐溥
賢哉三謝后,分命守開州。卓犖才聲重,循良政績優。
論交當早歲,惜別已深秋。五馬馳官道,雙旌指驛樓。
賢哉三謝後,分命守開州。卓犖才聲重,循良政績優。
論交當早歲,惜別已深秋。五馬馳官道,雙旌指驛樓。
明代:
康海
燕家小妓石榴裙,笑酌雚把似君。
玉面未從花里出,瑤箏先向月中聞。
燕家小妓石榴裙,笑酌雚把似君。
玉面未從花裡出,瑤箏先向月中聞。
清代:
沈光文
生平未了志,每每托逃禪。不遂清時適,聊耽野趣偏。
遠鐘留夜月,寒雨靜江天。拯渙方乘木,才弘利涉川。
生平未了志,每每托逃禪。不遂清時適,聊耽野趣偏。
遠鐘留夜月,寒雨靜江天。拯渙方乘木,才弘利涉川。
宋代:
許及之
拂拭滄波遠接天,摩挲喬木老生煙。題詩作畫人何在,萬古蓬窗一覺眠。
拂拭滄波遠接天,摩挲喬木老生煙。題詩作畫人何在,萬古蓬窗一覺眠。
清代:
曾尚增
太塘嶺下好停車,小憩茅庵日已斜。藜莧嘗來偏有味,鷦鷯隨處可為家。
夢中云樹迷千里,壁上煙嵐識九華。最喜僧雛能解事,殷勤頻獻奧香茶。
太塘嶺下好停車,小憩茅庵日已斜。藜莧嘗來偏有味,鷦鷯隨處可為家。
夢中雲樹迷千裡,壁上煙嵐識九華。最喜僧雛能解事,殷勤頻獻奧香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