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斛珠·洛城春晚譯文及注釋
譯文
西都三月,客舍外,垂絲的楊枝雜亂無章地遮蓋了華美樓房的一半,那小池中輕風吹起的波紋都成了條條花樣圖案。曾記得,夫妻二人,燭光下共讀,梅花前歡會,多么浪漫!尤其那以歌勸酒,由餞而醉而別的熱情還在心田。
她是一位聰明而文靜的女子。我二人青梅竹馬,情深誼篤。而今面對著的是離別之后風流云散的現實。縱然關隘山嶺阻隔我倆的身子,但愛情則是無法隔斷的。我們總有一天能度關山。等到你我重在“燭下花前”見面,踏青游賞美景再次結伴同行,不分別了。你要我說相思得如何?只有一句話,那就是望呀望呀,一直望到看不見我們昔日居住的西樓前,你那身輕如燕的倩影。
注釋
一斛(hú)珠:詞牌名。又名醉落魄、醉東風、醉落拓。
洛城:宋代的陪都,稱西都,今河南省洛陽市。亂掩:紛紛無序地覆蓋、遮掩。紅樓:華美的樓房。
篆(zhuàn):古通“瑑(zhuàn)”,鐘口處或車轂(gǔ)上所刻畫的條形圖案花紋。
歌宴:猶歌筵,有歌者唱歌勸酒的宴席。
風流:風韻美好動人的男女私情。
關山:關隘山嶺。限:阻隔。
君:蘇軾妻王弗。尋芳:游賞美景。伴:同行伴侶。
目斷:猶望斷,一直望到看不見。西樓燕:指昔日居住西樓的王弗。
參考資料:
1、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饒曉明.歷代名家詞新釋輯評叢書蘇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年1月:7-9
一斛珠·洛城春晚創作背景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蘇軾與鄉貢進士王方之女、年方16歲的王弗結為伉儷。《一斛珠·洛城春晚》約作于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閏三月。蘇軾時年21歲。自蜀赴京道關中,經洛陽時蘇軾懷念妻子王弗所作。
參考資料:
1、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饒曉明.歷代名家詞新釋輯評叢書蘇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年1月:7-9
一斛珠·洛城春晚鑒賞
上片即景生情。寫嘉佑元年春蘇軾赴京(今河南開封市)應試,路宿洛陽城的景物與由此引發的情感。“洛城春晚”,點明寫詞的地點“洛城”、時間晚春,頗有“春來幽谷水潺潺,的爍梅花草棘間”(《梅花二首》)的暮春寒意。“垂楊亂掩紅樓半。小池輕浪紋如篆。”寫眼前景物。“亂掩”二字繪形繪色,“如篆”二字恰切傳神。仿佛蘇軾心靈上蒙上了一層層不完美的陰影,似有“人散曲終紅樓靜,半墻殘月搖花影”(清代洪異《長生殿》)的孤獨味。“燭下花前,曾醉離歌宴。”觸景生情,即由眼前的“紅樓”引出了與遠在千里關山外的賢妻別離前之幽情。當年夫妻二人可謂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刻骨銘心。上片五句27字,即景生情,體現了蘇軾登高遠眺、遙思愛妻的心態。
下片寫蘇軾思緒綿綿,神態癡呆,由情入景,情景交融。“自惜”二字統帥下片,一氣貫通。“自惜風流云雨散。”寫蘇軾特別珍惜昔日的風韻美好動人的幽情:“其始,未嘗自言其知書也。見軾讀書,則終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軾有所忘,君輒能記之。問其他書,則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靜也。”(蘇軾《亡妻王氏墓志銘》)她挑燈伴讀,“終日不去”;蘇軾偶有遺忘,她“輒能記之”并提醒;蘇軾“問其他書”,她“皆略知之”。“關山有限情無限。”寫蘇軾與王弗的貞情。“待君重見尋芳伴。”寫蘇軾的幻情。“為說相思,目斷西樓燕。”寫蘇軾的相思深情所照應的景。天各一方,心愿難圓,情絲綿綿。下片五句30字,由情融景,將蘇軾與妻子那恩恩愛愛,一往情深,注入字里行間,令人回味。
全詞由景到情再到景,情景交融,構成一種結構的回環美。蘇軾與妻子的情愛可謂牽腸掛肚,催人淚下。在封建社會里,這種愛情殊屬難能可貴。它反映了蘇軾的一種美好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心理狀態,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指出:“古代所僅有的那一點夫婦之愛,并不是主觀的愛好,而是客觀的義務,不是婚姻的基礎,而是婚姻的附加物。現代意義上的愛情關系,在古代只是在官方社會以外才有。”蘇軾的《一斛珠·洛城春晚》就提出了一個突破傳統觀念新的道德標準:他與妻子的愛是以“相愛者的互愛為前提的”,所以才“達到這樣強烈和持久的程度”。
蘇軾簡介
唐代·蘇軾的簡介
![蘇軾](/d/file/p/15791ffa9f2e4fdffa6a818acd42d395.jpg)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 蘇軾的詩(2851篇) 〕猜你喜歡
八聲甘州·被西風吹不斷新愁
被西風吹不斷新愁。吾歸欲安歸。望秦云蒼憺,蜀山渺渀,楚澤平漪。鴻雁依人正急,不奈稻粱稀。獨立蒼茫外,數遍群飛。多少曹苻氣勢,只數舟燥葦,一局枯棋。更元顏何事,花玉困重圍。算眼前、未知誰恃,恃蒼天、終古限華夷。還須念,人謀如舊,天意難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