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露》鑒賞
原文
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
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
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
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
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賞析
《薤露》屬于樂府《相和歌·相和曲》歌辭,原先它與《蒿里》都是古人出喪時唱的歌,相傳齊國的田橫不肯降漢,自殺身亡,其門人作了這兩首歌來表示悲喪。“薤露”兩字意謂人的生命就像薤上的露水,太陽一曬,極易干掉。曹操用此古調來寫時事,開創了以古樂府寫新內容的風氣。清代沈德潛說:“借古樂府寫時事,始于曹公。”(《古詩源》)這是頗有見地的意見。曹操之所以能以舊瓶裝新酒,是因為樂府本身就有“緣事而發”的特點,宜于用來記錄史實,抒發情感,同時《薤露》本身也有悲悼王公貴人之死的意思,曹操用此哀嘆國家喪亂,君王遭難,百姓受殃,正有悲悼之意。
曹操簡介
唐代·曹操的簡介
![曹操](/d/file/p/d8c6e86cf12e8d1727b9d69e45ca0c32.jpg)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漢族。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并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