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王·恨之極》鑒賞
原文
己未八月二十日夜,夢有人以石研屏見餉者。其色如玉,光潤可愛。中有一牛,磨角作斗狀。云:“湘潭里中有張其姓者,多力善斗,號張難敵。一日,與人搏,偶敗,忿赴河而死。居三日,其家人來視之,浮水上,則牛耳。自后并水之山往往有此石,或得之,里中輒不利。”夢中異之,為作詩數百言,大抵皆取古之怨憤變化異物等事,覺而忘其言。后三日,賦詞以識其異。
恨之極,恨極銷磨不得。萇弘事,人道后來,其血三年化為碧。鄭人緩也泣。吾父攻儒助墨。十年夢,沈痛化余,秋柏之間既為實。
相思重相憶。被怨結中腸,潛動精魄。望夫江上巖巖立。嗟一念中變,后期長絕。君看啟母憤所激。又俄傾為石。
難敵,最多力。甚一忿沈淵,精氣為物。依然困斗牛磨角。便影入山骨,至今雕琢。尋思人間,只合化,夢中蝶。?
賞析
辛棄疾此詞因夢而作。一起“恨之極”兩句總攝題旨,以下承以五事:一二疊分詠四事,三疊歸到難敵本事,雖人異事異,然皆怨憤變化則同。結韻化蝶,點醒一個“夢”字以自我開解。題序中說作者夢有人送給他一件石研屏,并講述了一個離奇的故事:湘潭張難敵因搏斗而死,死后化為斗牛石,使里中得之者不利。夢境本來不足為憑,但它卻是作者情感思想的某種曲折表現,所以這首詞也就通過古來四件因怨憤變化為石的記載(萇弘、鄭人緩、望夫婦、啟母)參證張難敵的故事。三片之中,上片寫兩男因恨化石,是父子君臣事;中片寫兩婦因怨化石,是夫婦事;而下片則寫張難敵雖然斗敗,但化為石后仍作困斗的形象,贊揚張難敵抵死不屈的斗爭精神。文詞雖然詭譎詼諧,構思卻極巧妙。論其主旨,可以說這首詞創造了一個張難敵的不屈形象,借以抒發胸中激憤不平的怨氣,用以影射當時的政治斗爭。體裁基本上是屬于賦體入詞,類似一篇散文小賦。
辛棄疾簡介
唐代·辛棄疾的簡介
![辛棄疾](/d/file/p/265954a6eedae9323d3354a2d5b6ed2d.jpg)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