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洛之越》鑒賞
原文
遑遑三十載,書劍兩無成。
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
扁舟泛湖海,長揖謝公卿。
且樂杯中物,誰論世上名。
賞析
詩頭兩句回顧自己的過去。“遑遑三十載”,詩人此時四十一歲,自發蒙讀書到舉成數為三十載。“書劍兩無成”,詩中用以自況,說自己三十多年辛辛苦苦地讀書,結果一事無成,實是憤激之語。
“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兩句前后倒裝,每句句中又倒裝。本來是因為“厭洛京風塵”,所以“尋吳越山水”。一倒裝,詩句頓時勁健,符合格律,富于表現力。一個“厭”字,形象地表現出詩人旅居長安洛陽的厭煩心緒。詩人在長安是求仕,從他在洛陽與公卿的交往看,仍在繼續謀求出仕。但是,半年多的奔走毫無結果,以致詩人終于厭煩,想到吳越尋山問水,洗除胸中的郁悶。“扁舟泛湖海”是“山水尋吳越”路線的具體化。
詩人乘船從洛陽出發,經汴河而入運河,經運河達于杭州(越中)。詩人計劃要游太湖,泛海游永嘉(今浙江溫州),因此湖海并沒有敘述過多。公卿,指達官顯貴。古代百姓見公卿要行叩拜的大禮,而詩人告別他們卻用平輩交往的禮節——長揖,作個大揖,表現出詩人平交王侯的氣概。詩人“長揖謝公卿”表現的是他一生為人傲岸。詩人并不因為求仕失意,就向公卿搖尾乞憐,因此李白說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
“且樂杯中物”是借用陶淵明的《責子詩》“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末尾兩句暗用張翰的話:“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時一杯酒。”(《晉書·文苑·張翰傳》)大意說:“我且喝酒樂我的,管他什么名不名。這也是憤激之辭。詩人素有強烈的功名心,希望像鴻鵠那樣搏擊長空,一展宏圖。但是,懷才不遇,不被賞識,報國無門,只好去游山玩水。
這首詩詞詩人原本滿腹牢騷,但表達時處處自怨自艾,而流落不偶的遭際卻不言自明。中間兩聯扣題,實寫自洛赴越,把洛陽與吳越聯系起來。中間兩聯意思連接很緊,首尾跳躍很大。首聯總結自己勤勉失意的一生,尾聯表明自己對人生的態度。詩人辭別洛陽前往吳越,目的純粹是為了去尋求名山佳水,想在自然山水中忘掉世俗,找到歸宿。孟浩然雖然一生布衣,但心中進與退、仕與隱的矛盾一直存在,并且延續到晚年。但這首詩卻干凈利落地擯棄塵俗,不論功名,是他特定時期真實心情的寫照。
孟浩然簡介
唐代·孟浩然的簡介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