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金門尋王侍御不遇詠壁上鸚鵡》鑒賞
原文
落羽辭金殿,孤鳴咤繡衣。
能言終見棄,還向隴西飛。
賞析
四旬詩既是詠畫中鸚鵡,又是寫詩人自己。前兩句說,鸚鵡羽毛脫落,離開了金殿,獨自依托在侍御家的墻壁上哀鳴,實際上是在寫自己遭受挫折,從翰林院失意歸來,形單影只,前來向侍御史傾訴衷腸。后兩句說,鸚鵡能模仿人說話,終究要被遺棄,最后還得飛向隴西出生之地,實際上也是在說,冉己敢于陳述意見,終究見棄于唐明皇,只好回到自己的故鄉去了。題畫與言情,兩相嚙合,取譬精巧,可見詩人高超的藝術造詣。
詩人用鸚鵡的能言喻指自己的才華,既然自己不為朝廷所用,那就只有回歸故里了。古時隴西盛產鸚鵡,而隴西正是李白郡望所在,因而詩人對鸚鵡有同病相憐之感。詩中以“隴西”與“金殿”對舉,其失落之感尤為強烈。
而這只鸚鵡不是一般的鸚鵡,是從金殿里來的,金殿里的鸚鵡來到此地的原因:一是敗羽,二是能言。正因為這樣,所以只能孤鳴在野,而且嘆息自己失去了錦繡衣裝。因為“能言”而“終見棄”,所以只能獨自飛向隴西,其實這是詩人以鸚鵡自比,寫鸚鵡的遭遇,其實就是抒發自己的情懷,自己就是那只敗羽而多言的鸚鵡。
李白簡介
唐代·李白的簡介
![李白](/d/file/p/ea7563a14e451c5df6334a2a2db968dd.jpg)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