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無可上人》鑒賞
原文
圭峰霽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離寺,蛩鳴暫別親。
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
終有煙霞約,天臺作近鄰。
賞析
在秋雨初晴的時候,詩人送其從弟至天臺問道。“蛩鳴”承“霽色新”,見出雨后之情形,“同離寺”則接次句而來。三、四句承上啟下,一寫送,一寫別,由此過渡到“獨行”二句。“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為歷來傳誦的名句。上句寫出堂弟孤寂地行走于潭邊,清澈的潭水映出他孤獨的身影,在形影相吊的意境中給人以一種寂寞感;后一句寫堂弟沿途的疲憊,致使他不斷地靠在樹邊休息,這又在寂寞之中增添了無家可依的悲苦。詩句對偶工巧,造語自然奇特,意境幽冷奇峭。這兩句,是賈島生平得意之語,自注道:“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表面上看,這兩句承上離別而來,寫自己的孤獨。由于從弟離去,在潭邊行走,只有水底影子相隨;幾次歇息下來,也只有樹木相伴,而從深層次來看,此聯又體觀了對佛禪的領悟。獨行潭邊,潭上之人與潭底之影,是一是二,非一非二,亦一亦二,不免使人想到洞山良價看到潭底之影而豁然開悟的事跡。而在樹旁歇息,不過是色身而已。那么,離別之事不須看得太重。但禪家講納于境而不滯于境,到底未能泯滅心中的感情,所以最后說:
在這首詩中,作者表達了他對塵世的厭惡和對佛門清靜的向往,以及他對堂弟的留戀之情。首聯寫明送別地點、對象及景色,頷聯寫送別情景,以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寫離別,寫氣氛,烘托情感。頸聯突出寫別后詩人孤寂的外部形象和清冷的內在感受,是賈詩本色。尾聯寫別后相思意。詩層次清晰,寫出送別全過程,語言質樸自然,抒情達意深摯濃郁,確可稱為“平淡”。“獨行”二句雖不一定“三年得”,但刻劃人物心理狀態卻極為真切。
賈島簡介
唐代·賈島的簡介
賈島(779~843年),字浪(閬)仙,唐代詩人。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自號“碣石山人”。據說在洛陽的時候后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賈島做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其才華。后受教于韓愈,并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