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缽羅花歌》鑒賞
原文
參嘗讀佛經,聞有優缽羅花,目所未見。天寶景申歲,參忝大理評事,攝監察御史,戀伊西北庭度支副使。自公多暇,乃刀府庭內,栽樹種藥,為山鑿池。婆娑乎其間,足以寄傲。交河小吏有獻此花者,云得之于天山之南。其狀異于眾草,勢巃嵸如冠弁。嶷然上聳,生不傍引,攢花中折,駢葉外包,異香騰風,秀色媚景。因賞而嘆曰,爾不生于中土,僻在遐裔,使牡丹價重,芙蓉譽高,惜哉!夫天地無私,陰陽無偏,各遂其生,自物厥性,豈以偏地而不生乎,豈以無人而不芳乎?適此花不遭小吏,終委諸山谷,亦何異懷才之士,未會明主,擯于林藪邪!因感而為歌,歌曰:
白山南,赤山北。
其間有花人不識,綠莖碧葉好顏色。
葉六瓣,花九房。
夜掩朝開多異香,何不生彼中國兮生西方。
移根在庭,媚我公堂。
恥與眾草之為伍,何亭亭而獨芳。
何不為人之所賞兮,深山窮谷委嚴霜。
吾竊悲陽關道路長,曾不得獻于君王。
賞析
優缽羅花即岑參所認定的印度梵語中的雪蓮花,按照作者在序言中的說法,優缽羅花這個名字他最早是從佛經里讀到的。唐代的西域居民多把優缽羅花想象成神山圣域里罩有靈光圈的小佛像。
“白山南,赤山北,其間有花人不識,綠莖碧葉好顏色。”四句寫在天山南部、火山北部,一種人未曾識的奇花異草生長于其間,其莖干、葉片皆晶瑩玉潤,濃綠如翡翠,亭亭勻秀,美麗婀娜。
“葉六瓣,花九房,夜掩朝開多異香,何不生彼中國兮生西方。”四句寫此花碧葉六片,翦翦如齊,花瓣有及,色如凝脂,夜晚掩合如羞,清晨幽心靜放,笑對驕陽,其香清幽淡雅,沁人心脾,嘆此花為何生于寒荒西域,而不生于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中原大地,使有道之士、高潔君子但有知音之賞、惺惺相惜,而不能植于靜室,相濡以沫。
“移根在庭,媚我公堂,恥與眾草之為伍,何亭亭而獨芳?何不為人之所賞兮,深山窮谷委嚴霜。”這幾句寫將此花移于官署,使其高情逸態、淡放幽香滌盡官署銹染濁蝕的紛紜傖俗氣,增其恬淡,秀其玉色,也使詩人日日得以耳濡目染,聲氣相求。嘆此花高潔秀逸,幽香獨放,亭亭靜植,不蔓不枝,有君子澹泊明凈之心,有貞女沉靜清淑之態。恥于與眾草為伍,擇地而居,深山幽谷,冰霜侵逼,抱寒寂對幽冷亦淡定自若,無怨無艾,不因無人而不芳,不為孤影而自憐。如握瑾懷瑜的君子嘯傲林藪,抱道自持,也絕不同流合污,和光同塵。
“吾竊悲陽關道路長,曾不得獻于君王”二句寫詩人嘆此花清雅高潔,如高尚其志的隱士,定是佐王的股肱大才,必當獻于君王以其光明和德化布于天下,怎奈山長水闊,陽關路遠,君王難致。
此詩長短不拘,隨情感的波動而蜿蜒前進,顯示了詩人高超的文學技巧和精湛的表現手法。全詩以花自喻,以花獨居僻壤,喻自己窮居塞外;以花種類奇特,喻自己胸懷大略;以花的獨自開放,喻自己的潔身自好、特立獨行;以花的罕為人知,喻自己的懷才不遇;以花因路途遙遠無法上聞帝王,喻自己遠戍邊塞,晉身無階。古人以物喻人者為數不少,但像此詩這樣切合得絲絲入扣,以至有花與詩人簡直融為一體、難分彼此之感的則并不多見。這首詩堪稱唐代以物詠志的邊塞詩中物我融合較為完美的一首。
此詩為歌行體,形式靈活自如,多用散句,穿插變化,以韻調、用意來調節字句,流暢和諧,調如轆轤,而圓轉自如。詞不嫵媚,而清秀淡樸、婉轉有致,也頗合于詩的內容和格調。
岑參簡介
唐代·岑參的簡介
![岑參](/d/file/p/560987bf5b4684e779de12b07b805f9d.jpg)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