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郡樓望贊皇山感而成詠》翻譯及注釋
昔人懷井邑,為有掛冠期。
譯文:過去那些離鄉求仕的人,他們也時常懷念自己的家鄉,但是,他們最終都能在功成名就之后辭官榮歸故里。
注釋:郡樓:指滑州城樓。贊皇山:山名,在今河北省西南。井邑:鄉邑,故里。掛冠:謂辭官。
顧我飄蓬者,長隨泛梗移。
譯文:嘆息自己的仕宦未遇,以致雖然暫得返鄉,卻不能久留,還要為仕途而繼續奔逐。
注釋:泛梗:漂浮的桃梗。
越吟因病感,潘鬢入愁悲。
譯文:我年來多病,常常產生思鄉之情;鬢發發白,但未曾建功立業,愈發感到失意。
注釋:越吟:春秋越國人莊舄在楚國做官,不忘故國,病中吟越歌以寄鄉思。后用喻思鄉之情。潘鬢:西晉詩人潘岳,三十二歲鬢發就開始斑白,作《秋興賦》以感懷。見《秋興賦》序。后以指中年鬢發初白。
北指邯鄲道,應無歸去期。
譯文:馬上又要離開故鄉,這一去歸鄉無期,不知什么時候能夠實現壯志實現,功成名就。
注釋:北指邯鄲道,應無歸去期:從滑州(今河南滑縣)歸故鄉贊皇,經過邯鄲(今河北邯鄲市),言歸鄉無期。
李德裕簡介
唐代·李德裕的簡介

李德裕(787—849),字文饒,唐代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縣)人,與其父李吉甫均為晚唐名相。唐文宗時,受李宗閔、牛僧儒等牛黨勢力傾軋,由翰林學士出為浙西觀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復遭奸臣鄭注、李訓等人排斥,左遷。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執政期間外平回鶻、內定昭義、裁汰冗官、協助武宗滅佛,功績顯赫。會昌四年八月,進封太尉、趙國公。唐武宗與李德裕之間的君臣相知成為晚唐之絕唱。后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于位高權重,五貶為崖州司戶。李德裕兩度為相,太和年間為相1年8個月,會昌年間為相5年7個月,兩次為相7年3個月。
...〔 ? 李德裕的詩(16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