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心理醫生免費咨詢篇一
清楚地記得那是個周一的下午,第一節上心理課。上課鈴聲還未響起,我就滿心期待地坐在座位上等著老師來。一會兒,只見心理老師滿臉春意地走進來,直接就把提綱發下來了,我心里不禁沮喪了,唉,看來又要抄一節課的筆記了。
果然不出所料,心理老師直接讓我們拿出心理筆記本來抄筆記。“唉,沒趣。”我在心里抱怨著。這時老師走到我面前,拿起我的筆記本看了看,沖我說了句:“我沒說過題目要寫中間嗎?”聽到這句話,我的心里就像高空掉下來的柿子一樣稀里嘩啦,唉,只好重寫了。
十分鐘過去了,我按照老師的要求又抄了一遍,“嘿嘿,這遍總行了吧?”我這樣想著,正準備把筆記本交給老師看,還沒等我站起來呢,老師又說了句話:“同學們別忘了,每一頁只能寫一課筆記,可別多寫了哈。”聽了這話,我低頭看了看自己寫的筆記,又寫錯了,唉,我這心里就像那稀里嘩啦的柿子又被踩了兩腳,簡直是不忍直視呀。
終于抄寫完第三遍筆記了,我是懷著忐忑的心情把筆記本交給老師的,“這次可一定要過關啊!”我心里這樣想著。表面上風平浪靜,其實內心早已波濤洶涌了。老師看了看我的筆記,嘆了口氣,無奈地說了句:“同學們,抄筆記的時候,要寫一行隔一行,聽懂了嗎?看著你們抄的筆記,我都怪累的。”聽到這里,我的內心已經崩潰了,就像無數只猴子在里面躥來躥去,那種難受勁真的是無法形容。我忙活了一節課,合著全是無用功啊。
通過這節心理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上課要認真聽好老師說的每一句話,認真執行老師下達的每一個指令,過程中也要認真負責,一絲不茍。
心理醫生免費咨詢篇二
其實,我們的生活是一場孤單的冒險。
那是一種怎樣的日夜兼程?每天早上,起床、洗臉、刷牙、吃早飯,背書包上學,如此循環;僅僅是平靜,并無股票抑或大海般波瀾起伏。
初步計算,我們每天的學習時間在八小時以上,然而時間在我們握筆的時候,在我們埋頭做試卷的時候,在下課時喝著冒著泡的可樂的時候,就不知不覺地從指縫中流走,正如朱自清《匆匆》所說,時間一去不復返了吧。
真正聰明而優秀的人,又有幾個是快樂的呢?尚且不說其他,學習上的負擔與壓力,就足以讓他們喘不過氣來了。在外人看來,一切多么美好,可誰也不知道,在一副高傲淡然下,埋藏的是怎樣觸目驚心千蒼百孔的殘骸。
玻璃,就是用來折射人生的。透過各式各樣的玻璃櫥窗,我們看見了各式各樣的人生。一個神色匆忙的人騎著自行車經過,或許他想著要快點回家,家里煤氣灶上的東西要焦了;一個小學生垂頭喪氣地走著,或許是考試考砸了,不知道要怎么面對家長;一位小朋友剛剛從幼兒園里出來,為老師獎了他小紅花而高興。這便是他們的人生,他們便是我們人生中的過客。他們也許快樂,也許傷悲,也許天真幼稚,也許成熟冷靜。但唯一不變的,都要坦然地面對他們的人生。
或許我們就是應該學會換一種心情。在這個浮躁的年代,釋懷顯得太過朦朧;但是,我們仍可以學著去釋然,去微笑面對一切事物。世界為什么會有兔子?東漢末年為什么會分三國?地球為什么會繞著太陽轉?月球又為什么繞著地球轉?這一切皆無答案,若是非要找出個理由來的話,那便是注定。
順其自然,何嘗又不是一種釋然。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生活,與其每日愁眉苦臉,唉聲嘆氣,沉浸在悲傷中,還不如微笑著面對。
我們不可以改變環境,但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
就讓我們換一種心情,卸下我們的偽裝。要始終相信,沒有了花兒,青草還在;快樂地度過每一天,滿足現在所擁有的,享受自己的生活吧!
心理醫生免費咨詢篇三
和諧校園產生于師生員工健康向上、積極努力、團結一心、開拓進取的精神狀態,而這樣的精神狀態來自學校的文化和精神物質諸多的基本條件。
1。促進和維護學生心理健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運用現代心理科學的成果,針對學生心理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咨詢輔導、心理訓練等),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或矛盾,使其處于心態平和、情緒穩定、思維靈活、愛憎分明、舉止適度的這樣一種有利于正常成長的態勢之中,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2。開發智力,促進能力發展。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兒童青少年時期是人生心理素質形成的關鍵期,且可塑性大,及時給予心理指導或訓練,有利于開發其智慧潛能,形成正常甚至超常的智能。
3。提高德性修養,培養良好品德。把心理健康教育僅僅看作德育的途徑是不恰當的,把學生心理問題當成道德問題更是常識性錯誤,但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促進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個體良好品德的形成不但與學生的理想、信念有密切關系而且與其社會道德認識、情感、態度和行為評價等心理因素緊密聯系。心理健康教育從學生具體心理需要入手,強調針對性、主體性和自我內化體驗等思路和方法可以遷移到品德教育之中,能提高學校德育的效果,有利于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4。培養學生主體性,形成完善人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堅持以人為本,強調尊重、理解、信任學生,使學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與價值、優點與短缺、現實與未來,能更有針對性地確定人生目標,選擇自己的成才道路,能找準自己的位置,在學會處理與社會、他人的關系中,使人格得到升華和完善。
5。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和行為是不可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總是受良好心理素質的`支配,同時良好行為習慣又可內化積淀為一定的心理素質。人的心理素質一旦形成,在相應情境中會產生條件性反應,進而表現為一定的適應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據學生行為中的問題采取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輔導或訓練等方式,提高學生相應的社會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