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 個
(1) 個
(2) ——用于“自個兒”(
)(3) 另見
基本詞義
◎ 個
個、箇
〈量〉
(1) 通用個體量詞,表示單獨的人或物 [used with nouns without specific measure words]
個,枚也。——《集韻》
俎釋三個。——《儀禮·士虞禮》
竹竿萬個。——《史記·貨殖列傳》。正義:“竹曰個,木曰枚。”
(2) 字亦作“箇”
箇,箇數,又枚也。——《廣韻》
(3) 俗又作“個”
只有個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應去了。——關漢卿《竇娥冤》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4) 用于沒有專用量詞的事物。如:一個人;一個影子
(5) 也可用于某些有專用量詞的事物
一面旗,白胡闌套住個迎霜兔。——睢景臣《哨遍·高祖還鄉》
(6) 又如:一個(只)耳朵;一個(所)學校
(7) 跟動作有關的用法
(8) “一個”跟少數名詞、動詞結合,用在謂語動詞前,表示快速或突然。如:一個箭步竄了上去;一個跟頭栽下來
(9) 用在動詞和約數之間,以使語氣輕快、隨便。如:哥兒倆才差個兩、三歲
(10) 用在動詞和賓詞之間。常常連用兩個,有時還在后面加“的”或“什么的”。整個句子顯得輕快、隨便。如:他就愛畫個畫兒、寫個字什么的
(11) 有時表示一次。如:我跟她見了個面
〈助〉
我做衙內真個俏,不依公道則愛鈔。——陸仲良《陳州糶米》
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關漢卿《竇娥冤》
詞性變化
◎ 個
個
〈代〉
(1) 這;那 [this;that]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唐·李白《秋浦歌》
(2) 又如:個般(這樣,這般);個樣(這般,這樣);個儂(這人,那人);個時(這時);個是(這是);個能(這樣;如許)
◎ 個
個
〈名〉
(1) 單個;單獨 [individual]。如:個人;個體
(2) 身體或物體的大小 [size]。如:矮個子;小個兒
(3) 另見
康熙字典
個【子集上】【丨部】 康熙筆畫:3畫,部外筆畫:2畫
《廣韻》《正韻》古賀切《集韻》居賀切,歌去聲。枚也。《儀禮·大射儀》司射入于次搢三挾一個。
又一人曰一個。《左傳·昭三年》齊公孫竈卒。晏子曰:又弱一個焉。
又物數。《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廟門容大扃七個。《註》每個長三尺。
又四面偏室。《禮·月令》孟春,天子居靑陽左個。季春居右個。《註》明堂旁舍也。
又《禮·檀弓》有若曰:國君七個,遣車七乗。大夫五個,遣車五乗。《註》個謂所包遣奠牲體臂臑也。折爲七段五段,以七乗五乗遣車載之。
又通作介。獨也,偏也。《莊子·養生主》是何人惡乎介也。天之生是使獨也。《註》介謂刖一足者。《史記·張耳餘傳》獨介居河北。《註》介,特也。與個通。《書·秦誓》若有一介臣。《大學》作一個臣。《左傳·襄八年》一介行李,卽一個。
又《昭二十八年》君亦不使一個,辱在寡人。卽一介,互通。
又《集韻》古案切。與幹同。射侯舌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爲侯,上兩個與其身三,下兩個半之。《註》上個,最上幅也。射侯之制,上廣下陿,自棲鵠而上,以侯爲三分,身居中,兩個爲兩邊,其大小皆同。自鵠而下,則其身與上身同,而兩邊惟得其半,蓋下陿也。
又《六書本義》個,竹一枝也。《史記·貨殖傳》竹竿萬個。從竹省半爲意。《韓愈·合江亭詩》栽竹逾萬個。與箇同。
- 個的詞語 組詞
- 個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