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xì)解釋
基本詞義
◎ 蠆
蠆
〈名〉
蛇、蝎類的毒蟲的古稱 [ancient name for a kind of scorpion]。如:蠆盆(古代酷刑。將作弊官人跣剝干凈,送下坑中,喂毒蛇);蠆尾(蝎類毒蟲的尾)
康熙字典
蠆【申集中】【蟲部】 康熙筆畫:19畫,部外筆畫:13畫
《唐韻》丑犗切《集韻》《韻會(huì)》丑邁切,音慸。《玉篇》螫蟲。《詩·小雅》彼君子女,卷髮如蠆。《箋》蠆尾末揵然,似婦人髮末曲上卷然。《孝經(jīng)緯》蜂蠆垂芒,爲(wèi)其毒在後。《左傳·僖二十二年》蠭蠆有毒。《註》《通俗文》云:蠆,長尾謂之蠍。《魏志·華佗傳》彭城夫人夜之廁,蠆螫其手,佗令溫湯漬其中。
又人名。《左傳·襄九年》公孫蠆、公孫舍之及其大夫門子,皆從鄭伯。
又與蔕通。《張衡·西京賦》睚眥蠆芥。《註》蠆芥,刺鯁也。
又《集韻》他達(dá)切,音撻。義同。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