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 佾
〈名〉
(1) 古時樂舞的行列 [ranks of ancient dance]
佾,舞行列也。——《說文新附》
舞夏公六佾、侯四佾?!豆攘簜鳌?/p>
佾,列也。——《廣雅》
八佾以舞大夏。——《禮記·祭統》
八佾舞于庭。——《論語》
(2) 又如:佾舞(排列成行,縱橫人數相同的古代舞蹈。按西周奴隸制等級規定,天子用八佾,六十四個;諸侯用六佾,三十六人);佾生(佾舞生,樂舞生。清代孔廟中擔任祭祀樂舞的人員。文的執羽旄,武的執十戚)
康熙字典
佾【子集中】【人部】 康熙筆畫:8畫,部外筆畫:6畫
〔古文〕《唐韻》夷質切《集韻》《韻會》《正韻》弋質切,
音逸。舞行列也。行數,人數,縱橫皆同,故曰佾?!蹲髠鳌る[五年》於是初獻六羽,始用六佾。古但用?,加人轉註。?音翕。古今異讀。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佾【卷八】【人部】
舞行列也。從人?聲。夷質切
說文解字注
(?)振肸也。振肸依玉篇。今本玉篇肸譌眸。十部曰。肸蠁、布也。然則振肸者、謂振動布寫也。以曡韻爲訓也。鍇本云振也。鉉本云振?也。皆非是。禮樂志曰。鸞路龍鱗。罔不肸飾。師古曰。肸、振也。謂皆振整而飾之也。上林賦。肸蠁布寫。師古曰。肸蠁、盛作也。甘泉賦。薌呹肸以掍根。師古曰。言風之動樹。聲響振起。此皆與說文合。葢?與肸音義皆同許無八佾字。今按作?作肸皆可。左傳言振萬舞者、必振動也。尸部曰。?、動作切切也。此從??意也。從肉。八聲。許乞切。古音在十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