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
部首口部 總筆畫9畫 結構左右
五筆KLDY 五行土 統(tǒng)一碼54BD
筆順丨フ一丨フ一ノ丶一
名稱豎、橫折、橫、豎、橫折、橫、撇、點、橫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咽
⒈ ?口腔后部由肌肉和黏膜構成的管子,分三部分,上段與鼻腔相對稱“鼻咽”;中段與口腔相對稱“口咽”;下段在喉的后部稱“喉咽”。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路(亦稱“咽頭”):咽喉。
其他字義
咽
⒈ ?使嘴里的食物或別的東西通過咽頭到食道里去:咽唾沫。狼吞虎咽。細嚼慢咽。
其他字義
咽
⒈ ?阻塞,聲音因阻塞而低沉:哽咽。嗚咽。
異體字
- ?
- ?
- 嚈
- 嚥
- 胭
- 噎
漢英互譯
pharynx
相關字詞
吐
造字法
形聲:從口、因聲
English
throat; pharynx
※ 咽的意思、基本解釋,咽是什么意思由查信息-在線查詢專業(yè)必備工具在線字典查字提供。
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 咽
〈名〉
(1) (形聲。從口,因聲。本義:咽頭)
(2) 同本義 [pharynx]消化和呼吸的通道,位于鼻腔、口腔的后方,喉的上方,相應地分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通稱咽喉
咽,嗌也。——《說文》。段注:“咽者,因也,言食因于是以上下也。”
咽,又謂之嗌,氣所流通,厄要之處也。——《釋名》
咽已絕。——《漢書·息夫躬傳》。注:“喉嚨。”
佗嘗行道,見有病咽塞者。——《后漢書·華佗傳》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蘇洵《六國論》
(3) 又如:咽吭(咽喉。喻指要害處);咽塞(病名。喉嚨梗塞,呼吸不暢)
(4) 指頸項 [neck]
搤其咽。——《漢書·揚雄傳》。注:“頸也。”
(5) 又如:咽項(指頸項);咽頸(指脖子[或頸項,頭頸];頭)
(6) 比喻形勢險要之地 [strategic passage]
韓,天下之咽喉。——《戰(zhàn)國策·秦策》
(7) 又如:咽頷(比喻形勢險要之處)
(8) 另見
基本詞義
◎ 咽
嚥
〈動〉
(1) 吞入;吞食 [swallow]
與旃毛并咽。——《漢書·李廣蘇建傳》
(2) 又如:細嚼慢咽;咽水(咽下口水);咽苦吐甘(自己含辛茹苦,而給人以甘美。形容母愛之深)
(3) 另見
基本詞義
◎ 咽
〈動〉
(1) 填塞;充塞 [fill]
云霞充咽,則奪日月之明。——漢· 劉向《新序》
乃飲坤大醉,投于井口,以塏石咽其井。——唐· 裴鉶《傳奇·姚坤》
(2) 又如:咽人(使人呼吸困難);咽氣(屏氣。不敢喘息,形容惶恐緊張之狀);咽哽(泣不成聲;氣塞聲斷)
詞性變化
◎ 咽
〈形〉
(1) 聲音滯澀。多用于形容悲切 [hoarse]。如:咽切(悲切);咽瑥(形容聲音滯澀、悲切);咽塞(形容聲音悲切滯澀)
(2) 另見
康熙字典
咽【丑集上】【口部】 康熙筆畫:9畫,部外筆畫:6畫
《唐韻》烏前切《集韻》因連切《韻會》因蓮切《正韻》因肩切,音燕。《說文》嗌也。《玉篇》咽喉也。《韻會》醫(yī)經云:咽者嚥水,?者氣。《戰(zhàn)國策》頓子曰:韓,天下之咽喉。《集韻》或作胭?。
又《禮·深衣》曲袷如矩以應方。《疏》古者方領,似今擁咽。
又《集韻》縈懸切《韻會》幺懸切《正韻》縈圓切,音淵。《集韻》本作,引《詩》鼗鼓。或作咽。○按《詩·商頌》今本作淵。
又《集韻》於巾切,音駰。《詩·魯頌》鼓咽咽。《傳》咽咽,鼓節(jié)也。《集韻》或作鼝,亦書作鼘。《六書故》淵淵咽咽,其聲不同。淵淵狀鼓聲多而遠,咽咽聲近而。味其聲,可以知其義。
又《廣韻》於甸切。《集韻》《韻會》《正韻》伊甸切,音晏。《廣韻》本作嚥,吞也。《孟子》三咽然後耳有聞,目有見。
又《廣韻》烏結切《集韻》《韻會》一結切,音噎。《廣韻》哽咽。《集韻》聲塞也。《漢·隴頭歌》隴頭流水,鳴聲幽咽。
又塞也。《新序雜事》雲霞充咽,則奪日月之明。
又《廣韻》同噎。詳噎字註。
又。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咽【卷二】【口部】
嗌也。從口因聲。烏前切
說文解字注
(咽)嗌也。咽者、因也。言食因於是以上下也。從口。因聲。烏前切。十二部。
- 咽的詞語 組詞
- 咽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