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 穩
穩
〈形〉
(1) (形聲。從禾,隱省聲。“禾”與糧食有關,有了糧食,心就安定了。本義:安定,平穩)
(2) 同本義 [firm;stable;steady]
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穩,布帆無恙。——《世說新語·排調》
(3) 又如:安穩(穩當;平穩);穩拍拍(穩穩當當);穩愜(穩定使滿意);穩善(安穩美好);穩腳(猶穩步);穩疾(安穩而快速);穩平(平穩)
(4) 妥帖;穩妥 [appropriate;proper]
還須奏過了朝廷,才為穩便。——明· 羅懋登《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
(5) 又如:工穩(工整而妥貼);穩順(妥帖和諧);穩約(穩妥而有準繩);穩善(妥善。作為隱語,指打劫);穩吃三注(指輕而易舉地得到全部收獲);穩協(工穩而協調)
(6) 沉靜;穩重 [sedate;staid]。如:穩口深藏舌(緘默不語);穩住架(方言。鎮靜下來,穩定情緒,沉住氣);穩住神兒(沉著冷靜,不慌亂);穩堰堰(不慌不忙);穩穩沉沉(穩定沉著的樣子);穩穩靜靜(穩重安靜);穩審(穩妥安祥)
(7) 勻稱,適度 [well-proportioned;well-balanced]。如:穩身(謂身材勻稱,適度);穩稱(勻稱)
(8) 一定;準定 [sure;certain]。如:穩受(準定受到);穩請(有把握的求取);穩篤篤(形容很有把握);穩打穩(形容很有把握)
詞性變化
◎ 穩
穩
〈動〉
(1) 蹂谷聚。即蹂踐聚集的谷粒,使谷殼和米分開 [trample on cereals]
穩,持谷聚。——《廣韻》。按:周祖謨校勘記:“持”為“治”。 民國《續修鹽城縣志》:“稻秕稃聚者謂之穩。《玉篇》‘穩’字訓‘蹂谷聚’。今謂稻中秕稃揚之使聚者曰穩子,又曰偃子。”
(2) 安頓 [maintain]。如:穩住(安慰住,安頓好)
(3) 誘使人暫緩行動 [stall]
他倆個把我穩在這里,推買東西去了。——秦簡夫《東堂老》
(4) 忍受(如困苦或艱難)而不動搖、屈服或退讓 [endure]
我為甚不敢明聞,肋底下插柴自穩。——關漢卿《救風塵》
(5) 搞端正 [get sth.upright]
戰袍待穩,絮重更熏香。——《敦煌曲校錄》
(6) 〈方〉∶放,擱 [put]
…說著便將水盆穩在炕上。——張雷《變天記》
康熙字典
穩【午集下】【禾部】 康熙筆畫:19畫,部外筆畫:14畫
《唐韻》《集韻》《正韻》烏本切,溫上聲。《說文》蹂穀聚也。一曰安也。從禾,隱省。古通用安隱。
又《字彙補》葉烏銑切,音偃。《蘇軾·垂雲亭詩》江山雖有餘,亭榭苦難穩。登臨不得要,萬象各偃蹇。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穩【卷七】【禾部】
蹂榖聚也。一曰安也。從禾,隱省。古通用安隱。烏本切
- 穩的詞語 組詞
- 穩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