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 諸
諸
〈動〉
(1) (形聲。從言,者聲。本義:辯,問辯) 同本義 [argue;dispute;debate]
諸,辯也。——《說文》。按,者亦意辯詞也。
諸諸便便,辯也。——《爾雅》
窮研細諸問,豈得信虛辭!——《敦煌變文集·燕子賦》
(2) 又如:諸問(問辯)
詞性變化
◎ 諸
諸
〈形〉
(1) 眾;各 [all;various]
諸郡縣苦秦吏。——《史記·陳涉世家》
西和諸戎。——《三國志·諸葛亮傳》
諸道橋梁。——《資治通鑒·唐紀》
(2) 又
諸將皆失色。
諸越則桃李冬實。(諸越,即“百越”,指兩廣地區。)——宋· 沈括《夢溪筆談》
諸峰之頂,亦低于山頂之地面。——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仆必能從諸君子之后。(諸君子,指譚嗣同等)——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率諸少年。——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3) 又如:諸余(諸般;種種);編輯部諸先生;諸惡(各種惡行);諸種(各種;各個種族);諸眾(眾多);諸相(佛教指一切事物外觀的形態)
◎ 諸
諸
〈代〉
(1) 代人,代事,代物,相當于“之” [he;her;they;it]
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
與諸乎?——《左傳·僖公十三年》
諸人不知,瞞不得你。——《西廂記》
(2) 又如:諸處(別處);諸人(別人);諸方(別的地方)
(3) 作定語,相當于“其”
無效齊慶封弒其君而弱其孤,以盟諸大夫!——《史記·楚世家》
◎ 諸
諸
〈助〉
表示語氣,相當于“啊”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詩·邶風·日月》
◎ 諸
諸
〈名〉
(1) 干果 [dried fruit]
桃諸,藏桃也。諸,儲也。藏以為儲,待給冬月用之也。——《釋名》
(2) 古地名 [Zhu town]。春秋時魯邑,在今山東省諸城縣西南
城諸及 防。——《春秋》
(3) 姓。如:諸葛(復姓)
◎ 諸
諸
<代詞兼介詞>
(1) “之于”的合音
君子求諸己。——《論語·衛靈公》
投諸渤海之尾。——《列子·湯問》
穆公訪諸 蹇叔。——《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謀諸漆工,作斷紋焉。(諸:之于。)——明· 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2) 又
謀諸篆工。
(3) 又
匣而埋諸土。
(4) 又
獻諸朝。
獻諸撫軍。——《聊齋志異·促織》
歸而形諸夢。——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5) “之乎”的合音
雖有粟,吾得而食諸?——《論語》
王嘗語 莊子以好樂,有諸?——《孟子·梁惠王上》
子聞諸?——《左傳》
◎ 諸
諸
〈介〉
相當于“于”
宋人資章甫適諸 越。——《莊子·逍遙游》
康熙字典
諸【酉集上】【言部】 康熙筆畫:16畫,部外筆畫:9畫
〔古文〕《唐韻》《廣韻》章魚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專於切,渚平聲。《說文》辯也。《徐曰》別異之辭。《爾雅·釋訓》諸諸,便便,辯也。《註》皆言辭辯給也。
又《玉篇》非一也。皆言也。《正韻》凡衆也。《書·舜典》歷試諸艱。《詩·邶風》孌彼諸姬。《史記·賈誼傳》紛亂諸事。
又《廣雅》之也,於也。《穀梁傳·莊二十四年》迎者行見諸,舍見諸。《註》諸,之也。《禮·射義》射求正諸己。《註》諸,猶於也。
又《韻會》語助辭。《詩·邶風》日居月諸。《疏》居,諸,語助也。《公羊傳·桓六年》其諸以病桓與。《註》其諸,辭也。
又《韻會》有諸,疑辭。《孟子》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
又于諸,寘也。《公羊傳·哀六年》乞使人迎陽生,于諸其家。《註》齊人語也。
又諸侯,國君也。《易·比卦》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又官名。《周禮·夏官》諸子。《註》主公卿大夫士之子者。或曰庶子。
又神名。《淮南子·地形訓》諸稽攝提條風之所生也。
又諸比,涼風之所生也。《註》皆天神名。
又因諸,齊獄名。《公羊傳·昭二十一年》宋南里者何若。曰:因諸者然。《註》因諸者,齊故人之地。
又諸于,衣名。《前漢·元后傳》政君獨衣絳緣諸于。《師古註》諸于,大掖衣,卽袿衣之類也。
又偏諸,衣緣也。《賈誼傳》爲之繡衣絲履偏諸緣。《師古註》若今織成,以爲要襻及褾領者。
又《韻會》方諸,鑑名。以取明水於月。
又《釋名》諸,儲也。藏以爲儲,待給冬月用之也。《禮·內則》桃諸、梅諸。《疏》王肅云:諸,菹也。謂桃菹、梅菹,卽今之藏桃、藏梅也。
又《周禮·天官·六飮疏》紀莒之閒名諸爲濫。
又草木名。《爾雅·釋木》諸慮,山櫐。《註》今江東呼櫐爲藤,似葛而麤大。《嵆含·南方草木狀》諸蔗一曰甘蔗,交阯所生者。
又獸名。《山海經》單張山有獸,狀如豹,長尾,人首牛耳一目,名曰諸犍。
又敖岸山有獸,狀如白鹿,四角,名曰夫諸。
又蟲名。《爾雅·釋魚》蟾諸。《註》似蝦蟆,居陸地,淮南謂之去蚥。一作詹諸,互詳詹字註。
又山水名。《山海經》諸餘之山,諸餘之水出焉。
又邑名。《春秋·莊二十九年》城諸及防。《註》諸、防,皆魯邑。《前漢·地理志》瑯琊郡有諸縣。《註》春秋城諸及鄆者。
又澤名。《爾雅·釋地》宋有孟諸。《疏》一曰望諸。一曰孟豬。互詳豕部豬字註。
又姓。《說苑》越大夫諸發。《唐書》兵部侍郞諸道。
又複姓。《漢書》有諸葛豐。《三國志》有諸葛亮。
又《廣韻》正奢切《集韻》之奢切,音遮。亦姓也。《風俗通》漢有洛陽令諸於。《何氏姓苑》吳人。
又《南唐書·妖賊傳》諸祐,蘄州獨木人。《註》諸音查。《正字通》六麻有諸姓,音查。按本作,譌作諸。,本詐上聲,音查,非。餘詳字註。
又《字彙》常如切,音稌。詹諸,蝦蟆也。《六書正譌》別作蟾蜍,非。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諸【卷三】【言部】
辯也。從言者聲。章魚切
說文解字注
(諸)辯也。辯當作辨。判也。按辨下奪?字。諸不訓辨。辨之?也。?者、意內而言外也。白部曰。者、別事?也。諸與者音義皆同。釋魚。前弇諸果。後弇諸獵。諸卽者。郊特牲。或諸遠人乎。亦作或者遠人乎。凡舉其一。則其餘謂之諸以別之。因之訓諸爲衆。或訓爲之。或訓爲之於。則於雙聲曡韻求之。從言。者聲。此以聲苞意。章魚切。五部。
- 諸的詞語 組詞
- 諸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