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 塘
〈名〉
(1) (形聲。從土,唐聲。本義:堤岸)
(2) 同本義 [dyke;dike;embankment]
池塘生春草。——謝靈運《登池上樓》
(3) 又如:塘岸(堤岸);塘埝,塘埭(塘壩);塘堰(小型蓄水工程。現指塘壩);塘墳(近海鹽區無山地,鹽民死后在海堤下掘一缺口將棺材埋入);塘丁稅(水利稅)
(4) 方形水池 [pool;pond] 中古時圓的叫池,方的叫塘
下者飄轉沉塘坳。——唐·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蟬聲集古寺,鳥影度寒塘。——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
(5) 如:塘池(池塘);泥塘(爛泥淤積的洼地);葦塘;塘坳(池塘;低洼地);塘泥
(6) 小坑 [pit]。如:火塘。又特指點播旱地作物的窩子。如:打塘點播;包谷一塘也沒有點下去
(7) 驛站關卡 [a small place under protection]。明、清駐軍警備的較小轄地,比“汛地”小。如:塘報(緊急情報;清代的邸報。由駐京堤塘武官抄錄上諭送往本省的通報);塘卒(驛站兵);塘汛(關卡)
康熙字典
塘【丑集中】【土部】 康熙筆畫:13畫,部外筆畫:10畫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徒郞切,音唐。也。築土遏水曰塘。《吳越春秋》夫差姑蘇臺東,丹湖萬頃,內有金銀塘。
又《錢塘志》曹華信立防海塘,募致土石一斛與錢一千,來者如雲。乃曰:不復需土。皆棄而去。塘成,因名錢塘。
又瞿塘,在夔州東。《方輿勝覽》瞿塘,古西陵峽,乃三峽之門。《杜甫詩》衆水會培萬,瞿塘第一門。通作唐。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塘【卷十三】【土部】
隄也。從土唐聲。徒郎切
說文解字注
(唐)大言也。引伸爲大也。如說尙書者云。唐之爲言蕩蕩也。見論衡。又爲空也。如梵書云。福不唐捐。凡陂塘字古皆作唐。取虛而多受之意。部曰。隄、唐也。從口。庚聲。徒郎切。十部。
(啺)古文唐。從口昜。亦形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