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八日,我和爸爸媽媽一同來到了上海。下了車,出了車站只見外面到處都是人山人海、車水馬龍,我真佩服我們中國人太多,走到哪都是人,也見識了上海真是一個國際大都市。
七月二十日,我們?nèi)乙黄鹑ビ^看聽說和向往世博園,我們通過嚴格的安檢進入了園區(qū)內(nèi)。剛一進去只見人頭攢動,到處都是人,數(shù)都數(shù)不清。我遠遠的看見了中國館的外形:中國館居中升起、層疊出挑,采用極富中國建筑文化元素的紅色“斗冠”造型,建筑面積很大,據(jù)了解中國館由地下一層、地上六層組成;地區(qū)館由地下一層、地上一層組成,外墻表面覆以“疊篆文字”,呈水平展開之勢,形成建筑物穩(wěn)定的基座,構(gòu)造城市公共活動空間。
我們來到了中國省區(qū)聯(lián)合館,這里面全都是省區(qū)館,有三十幾個館。我們看了很多展館,但對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河南館。
遠遠望去,河南館就如同一個巨大的“中”字,分上中下三層空間,上層空間主要是穹頂裝置,下層空間被設計成了一個藏寶室,作為展館主體的中間部分則是全開放的坡面空間。
走進其中,馬上能看到上千個白色“小人”組成的墻壁,在這些“小人”之間,穿插著的是不同年代的各種文物。在展館的背景墻上,有一幅長25米、高3。2米的《國之中·城之源》大型三彩壁畫,而在它對面,一部名為“天時、地利、人和”主題影片正通過弧形屏幕向世界游客描繪著河南的新氣象,一時間,你仿佛身處時空隧道,感受著河南厚重歷史與美好未來的交融。
而在河南館,這里的“地下藏寶室”也如同河南文物一般聲名遠播。跟隨著人流順甬道緩步而下二十多米便可到達這個“藏寶室”,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各種展示早期城市形態(tài)及生活方式的文物實物——九鼎八簋、陶樓、陶院落、陶水管……而在這些“寶物”中,最為震撼的當數(shù)大型根雕《清明上河圖》。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根雕,近800個不同儀表、不同舉止、不同神情的人物被刻畫得栩栩如生。
看完了中國省區(qū)聯(lián)合館,我們來到了尼泊爾館。充滿藝術色彩的尼泊爾館以大型佛塔形式為主體,周圍環(huán)繞數(shù)個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歷史時期的尼泊爾民間房舍,展現(xiàn)尼泊爾工匠杰出的建筑和藝術才華。尼泊爾館的展品和裝飾品都是用純手工工藝制作的,木雕、陶塑上都有非常精美的圖案,由約350戶尼泊爾家庭耗時近兩年完成,一些尼泊爾的能工巧匠赴上海,親手為尼泊爾館添上藝術之筆。
到了下午,我們拿到了中國館的預約劵,經(jīng)過倆個小時的排隊時間,我們終于進入中國館。進入中國國家館,首先要乘電梯直達上層核心展區(qū)。走出電梯,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環(huán)幕“影院”,這里有一段約8分鐘短片,展示中國當代城市化進程。可別以為這是普通的環(huán)幕影院,這里的銀幕除了前、左、右三面外,頭頂上的穹幕將一起給我們帶來震撼的視覺體驗。走出“影院”,可別以為時空穿越回到了宋朝繁華的街道,因為5米多長的張擇端名作《清明上河圖》,被放大“鋪”滿整面墻壁,畫中人物以獨特動感的方式呈現(xiàn)。
中國國家館的第二站,我們需要坐軌道游覽車前往,這是一趟體驗式的“尋覓之旅”。中國數(shù)千年的城市文化,從農(nóng)耕文明古國,到園林、庭院、拱橋……游人在小橋流水中,見證一座模型城市的迅速建造史。除此之外,與四大發(fā)明相關的國寶以及與城市發(fā)展有關的國寶,也將悉數(shù)登場。
第三站對城市生活的探索,集中在“低碳未來”的主題上。這一層展區(qū),聚焦以低碳為核心元素的中國未來城市發(fā)展理念,展示中國人如何通過“師法自然的現(xiàn)代追求”,來應對未來的城市化挑戰(zhàn),為實現(xiàn)全球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
看完了中國館,天色已晚,我們也很累了,也該回去了,一路上我們也拍了不少照片呢,作為紀念,我們依依不舍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