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屆亞運會結束了15天的比賽,中國體育代表團獲得199枚金牌列金牌榜第一位,119枚銀牌,9
8枚銅牌,獎牌總數414枚,第八次蟬聯了亞運會金牌和獎牌榜首位。尤其在如火如荼的亞運會上,中國軍團勇奪多少多少枚金牌的新聞充斥著各大網-站的頭條,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無不顯-示著我國作為世界體育大國強勁的實力。爭金奪銀-本來應該是一件讓人很振奮的賽事,但看了新華-社“亞運-金牌第一-是種諷刺”的時評,卻-深有同感。
諸君或許猶記,早在開-幕式運-動員入場時,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參賽人數都是百來十人,參加的項目也-是幾個最有可能奪得獎牌的項目。而當中國軍團最后出場時,解說員似乎非常夸耀似的解說,中國體-育代表團人數有一千多人,是本屆亞運會參賽人-數最多的國家,遠遠-超過了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毋容置疑,亞運會-金牌之戰從1990年起對我國已經沒有了任何懸念,在自己的家門口舉-辦就更加沒有懸疑。賽場上全是中國人,最后奏響最多的肯定是中國國歌。以舉國之力發展體育事業,一切都是為了金牌,集中資源培養少數運動員,如今奧運會第二名,亞運會一枝獨秀,其它國際性比賽也是捷報頻傳。可以說,在體育競技上我們取得了巨大的-成績,這是有目共睹的。然而,當一塊塊金-牌收-入囊中,當中國獲得亞-運會第1000枚金牌之時,也應該看到,理智的中國觀眾卻不-都是那-么興奮、那么自豪了,人們反應出的已不是單純的“審金”疲勞,更多的是對中國體育未來的擔憂與反思。金牌的確在我*國歷史上有著不凡的功績,在一個飽受屈辱的國家,在一個被稱為“東亞病夫”的國度,曾經是那樣急需向世界展示中國人已經站起來了。但是,對金牌我們不能永遠停留在維金牌是舉的時代,不能讓金牌的光環掩蓋一切,應該更多的思考國民的整體體育素質如何,從而理順體育、健身、健康與國家強大的辨證關系。記得2008年四川大地震時有一句頗-具鼓舞力、震撼力的經典話語:任何困難除以13億都是小事,因為13億中國人是一個堅強的后盾。同樣的推理,無論奧運會也好,亞運會也罷,泱泱中華沒有理由不拿獎牌第一。即使如此,參賽運動員與獎牌總數除以13億又是一個什么比例,何況中國足球別說打進世界杯,就是在亞洲也是“頂風臭十里”的一雙臭足。
說白了,當今的中國體育動輒就派出多少多少國手、奧運冠軍參賽,憑的無非是“舉國體制”之下,“精英體育”的“絕對實力”,玩的皆為國-家榮譽庇護下用金錢換取獎項的“金牌戰略”。不是嗎,從北京亞運、北京奧-運到廣州亞運,舉辦城市都很牛氣,也很闊氣,都很舍得花錢建場館以及其他的配套設施。相比醫療、教育、社保上投入的杯水車薪,相比不少中小城市簡陋-的體育設施,甚至農村、山區的體育空白,有多少平民百姓可以感受得到全民體育的陽光雨露,又從那些-方面在關注著中國體育的后繼乏人?
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尤其地域發展很不平衡的國家,以“舉國體制”使國家投入更多的資金,從而保持更多的金牌,雖然可以保證體育主管部門和官員的“政績”。但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自豪”地以-獎牌、金牌第一自居-而夜-郎自大、沾沾自喜,實在不能不令國人對中國體育的未來深感隱憂。如何借鑒發達國家的做法,強化大眾體育建設,讓體育更多的造-福于民,更值得我們反-思和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