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樹大招風》觀后感
《樹大招風》把港產片里面那種亦斜亦正的特色發揮到極致。yuwenm小編整理了《樹大招風》觀后感,歡迎欣賞與借鑒。
香港電影《樹大招風》觀后感【篇一】
情節設計不錯,演員給力,劇情緊湊。我只是想不通章子強何德何能可以如此囂張跋扈輕易拿走30億?!然而,結局必然是不會讓如我所愿,見識一番三大賊王的聯合大戰,想到真實的葉國歡和季正雄還在香港赤柱監獄,而章子強已死,我就想感謝導演,不殺我春春之恩!
今年最佳港片,或許沒有之一;再現久違的銀河映像風格,充斥著黑色幽默和宿命感;三大賊王除陳小春略現浮夸外,林家棟、任賢齊均可圈可點,三人更是將貪、嗔、癡的人性展現得淋漓盡致;對內地官場赤裸裸的諷刺,雖荒誕但又不失真實,生動詮釋了“黑吃黑,白吃黑更黑”的官場目睹之怪狀
香港電影《樹大招風》觀后感【篇二】
這套電影呈現了銀河映像一向的ZZ隱喻,并且把港產片里面那種亦斜亦正的特色發揮到極致,雖説這個故事講的是回歸前的故事,但是當中許多符號、臺詞對白都能貼切反映香港人近年來的心態,身為香港人,(雖則在懂事時,香港早已回歸)其實有些害怕看到這類電影,戲中的許多符號、對白都太貼近部份港人近年心態,正因爲貼近,當中透出的唏噓之感,無力感更狠狠戳中了面對現實的痛處。
而在香港,這套電影上映時,引起軒然大波,有年前的《10》墊底,如今看這套《樹大招風》更能反映香港市民內心的隱患矛盾和不解恐懼,而之後的《老笠》《選老頂》《踏雪尋梅》等又忍不住讓人對接下來香港電影工作者能交出怎樣的作品更加期待。
樹大招風,講述的是回歸前三個賊王的故事,影片一開頭就說“本故事取材至真實人物”,三個主角其原形是三個讓當時港人聞風喪膽的賊王- 葉繼歡(葉國歡,任賢齊飾),季炳雄(季正雄,林家棟飾),張子強(卓子強,陳小春飾)。電影講述1997年初,三人互不相識,卻因爲機緣巧合下,在同一家酒樓“風滿樓”出現而引起江湖傳言,說他們正密謀合作,要趁回歸前做一件驚天大案。
但是身為主角的他們自己卻懵然不知(就好比現在香港的年青一輩,整天好似都被一些偏向保守的上一輩/香港zz/內地zz誤會,要搞“大事”,但是其實并沒有,大家其實要求的不過是十分平凡的事情,例如:公正公平的社會系統和民主機制。然而只因爲本身身份是香港人或參與了yx,就被誤會)。
在筆者看來,整個故事引人入勝之處就是虛實穿插,三個人物的結局與電影中賊王最後的落魄不謀而合,例如,張子強當年就在內地落網,武警逮捕他時,發現他藏有大量炸藥;葉繼歡在西環碼頭偷盜上岸後,被巡邏的警察開槍打傷,自此半身不遂;季炳雄在油麻地藏身處泄漏,遭到飛虎隊的圍剿,最終被拘捕。但電影中他們被捕的原因和過程,都是編劇們創作的,虛實交纏下,作爲觀衆反而更加唏噓。曾經有香港社運人士說:“這幾年的現實比電影更戲劇化”,黃子華也說:“(現今的)香港已經令佢(他)笑唔出”。
另一方面,這套電影和名字其實已經相互呼應了。
樹大,形容著這三位賊王,他們可謂是大樹,而這棵樹曾經扎根在香港這個城市,但是偏偏風卻不理會,吹得猛烈,而即使是曾經叱詫風云的他們(可以理解曾經身為亞洲四小龍的香港人,面對九七回歸后,就好似外星人,對國內制度、人脈、社會常理等等都不再理解,難以融入。
畢竟在不同的制度下生活了接近一個世紀,即使很努力希望融入,但是仍然覺得自己不屬於這里,從小到大學習的執著、習慣的價值觀都不再適用,更因爲不理解這里的道理或者法律上的保障,而覺得格格不入,總覺得自己不屬於這里),也不得不隨風漂流,而最後如若逆風,便會被吹倒,曲終人散。而如若看英文的片名—Trivisa,在梵語中代表三大罪的意思,意思是三重煉獄:人性的迷失、貪婪、仇恨,也就是佛經說的「貪瞋癡」,稱「三毒」,世間一切煩惱的根本。
這三毒放在電影里,正好對應三個賊王。
銀河映像的一大特色就是讓觀衆對於電影中的反派角色或憧憬或唏噓,例如《槍火》《毒戰》等等,作爲觀衆都理解反派人物的心理狀態,《樹》延續著這個路綫,面對著時代的巨浪,社會規則正被改寫,賊王變成小人物,失原來的優勢。細細分析,賊王其實正好反映了回歸后不同香港人的心境和面對的處境,各代表著不同的'香港人的處境。
例如葉國歡,正如北上希望另求出路的香港人,電影出人意表之處便是原本的賊王北上避風頭,卻突然得知當時最好賺錢的渠道竟是偷運水貨電器。故事描述他之後,穿上西裝跟大陸貪官打交道,就如同港人,重新學習普通話、內地文化,靠疏通講關系走后門,卻見識到“龍科”、“宋局”一級級的貪腐官威,無奈只得學習潛規則,“你吃慣咸菜扣肉嗎?”
一回國那些大陸小官卻說咸菜扣肉太粗,入不了口。到頭來“北上發展”反而換來百般屈辱。以往的規矩文化執著,全部不同。
熟悉的道理再也講不通。官員明搶你的東西,你想算帳,他卻指著你鼻孔說:“不要把自己看得那麼重!”“你是誰呀?”你再有本事又怎樣?表面說著“港人是一家”,但在電影里,卻給人感覺受盡屈辱,學習那根本沒有規矩的規矩。葉受盡恥辱,開始懷念往日在香港冒險的日子。
雖然冒險,但起碼明白固中規矩,知道如何“撈”。但是最後,回到香港時,卻被人說「大陸喱柒下柒下」導致命喪西環。而這里巧妙運用了各個地名,西環代表著港英殖民政府,也可見導演并沒有緬懷當年殖民,只是唏噓自己現在的處境,“北上”了這麼多年,回來香港,卻命喪港英殖民政府下,讓觀眾看得哽咽悲傷。
對應片名,最“樹大招風”的絕對是卓子強(陳小春飾),也是最努力嘗試實踐夢想的人。曾經他開著黃色法拉利,向“大富翁”“借錢”,雪、Karaoke,敢作敢夢,警方跟縱卻無奈總找不到犯罪證據。綁完大富豪兒子,拍檔問他下一個目標,提議了幾個他都說不好,“我哋以前,一單大過一單!”“我系一個攀山運動員,再爬梗系要攀喜馬拉雅山啦。”那時自由的土壤和現在的自我審查的社會和政府,難免讓人覺得困手困腳,一切都無法施展。
季正雄(林家棟飾)則大隱隱於市,經常更換姓名,而且經常從不同地方拿人手,獨來獨往,不對口就一刀殺死。能讓他找到的人脈很廣,但是其實他做的是“小本生意”。就如同許多香港中小企業,他們靠以往的人脈做事,但是這幾年這種運營模式卻越來越沒有用處,筆者看到的,反而更像是反映香港困境本身的故事,香港本地人對於本身的出路迷茫,其政府又只是“打工仔”沒有好好規劃整個市場,讓人覺得一切都好似“困獸斗”。
而季正雄想找舊拍檔(黑仔姜皓文)再行劫,但黑仔已成婚,生了女兒改邪歸正,一心只想安居樂業,就兄弟想“重整旗鼓,重新出發”對他已經沒有吸引力,對應著2024年的雨傘運動,香港內部兩股最大的聲音,到底要改變抑或“安居樂業”,在季正雄和他兄弟的對話和糾結中表露無遺。
應該說整套電影都充滿一種唏噓的沉重感,但是看完后卻又有種無力的憤怒,我們仍然做不了任何事改變這一現象。最有趣的是跟一些內地的朋友談起,他們認爲導演是在緬懷殖民時期的統治,甚至有在向97前的作品致敬的感覺,當中從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開始到97回歸的畫面,似乎都是嘗試拍出港人對於內地的不安。
但是其實雖然作品流露出一種懷緬過的情感,但同時亦在否定英國的殖民統治,當中的諷刺,例如,對於“差人”(警察,但實則有微許貶義)的貶低,顯示出他們的無能,例如:卓子強在劫持“大富翁”時就說,“警察知你個仔系邊咩”“呢班狗呢,就負責跟我既,就非常之廢”,“聼唔聽到啊?Sir?”葉國歡搶金行時,與飛虎隊發生槍戰,仍然安全逃脫,季正雄斃了三個警察,雖然說是角色上的設定,令他們一定會和警察有沖突,但是警察的無能和他們的意氣風發,都透露出反殖的味道。
而且片中多次都強調“皇家警察”,對於警察給英國殖民賣命的不屑,透過這種冷嘲熱諷的語氣,溢於言表。電影慨嘆的反而是香港的主權,從殖民帝國的手上移交到另一個強權手上。
這種感覺一直徘徊在港人的心中,正如同美國學者周蕾所說提出的香港并沒有真正經歷后殖民時期,因爲它“是從一個殖民者到另外一個殖民者”,兩地,兩個系統,文化和思維模式也因爲這個系統長久的關系而有所不同,港人到內地工作感覺受困,而內地的政府政策,對於香港人來説更是難以理解。在這個環境下,香港zf變得更加縮手縮腳,自我審查,因此唏噓不已。
這一兩年內地禁播的香港電影越來越多,雖然擔心票房,擔心經濟成本,但是卻不可否認,卻讓人覺得有種終于有人愿意“說人話”的感覺。“畫公仔畫出腸”,其實只有面對,才更加能解決問題。
而更有學者指出,香港電影工作者這種自覺和刻意的安排,就好似當年“新浪潮”,不知這次能否為香港帶來一個新的轉機呢?
這篇文章只是很淺的談了談樹大招風背後筆者所注意到的符號和意義,我相信絕對還可以有更多更深入的分析,即便不做政治社會層面的分析,這套電影也是十分吸引的。作爲一套由三位新晉導演執導拍攝的作品,無疑這套作品算是令人滿意的成績單。
比起《10》,雖然zz意味相對隱晦,但是卻在各個藝術層面比《10》成熟許多。這也必須歸功於許多香港電影前輩對於後輩導演的關照。筆者對於近期香港電影的新局面,也只是做了簡單的闡述,到底2024-2024 能否成爲香港電影新的轉折點,誰也說不準。但是,筆者相信許多香港人或了解香港電影的觀衆,定會對今年上半年香港電影人交出的作品滿意,畢竟很久沒有看到如此讓人覺得“生機勃勃”的香港電影了。
香港電影《麥兜響當當》觀后感
麥兜是一只反應遲鈍的小豬,也是善良的小豬。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電影《麥兜響當當》觀后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香港電影《麥兜響當當》觀后感【篇一】
看過我日記的人就知道我對麥兜系列很有抵觸情緒的,大王也是——再重申一次,不是因為它不靈,而是它確實做得蠻到位的。對于我們這樣的草根階層來說麥兜故事實在太戳心戳肺了,太逼真得嚇人了。可是我們在周四落著雨的夜晚相約去看這種恐怖片,這是什么樣的自虐虐人的精神。
雖然是超放映場,但是影廳里全部滿座,而且笑聲一直沒有停過——除了結尾部分。我看到一半就對身邊秀氣美麗的杭大人說:我相信麥兜的票房肯定會很好很好的,金融危機么一家老小來看看這個正好。杭大人說,對的對的。她是一個很專業的財經記者,你們要相信她。
反正作為一個動畫故事,路線簡單也沒有什么大花頭筋,有很多很多插敘,結構有點松散,結尾也比較突兀,據說是被剪刀手“乃伊做特”過了所以故事變得支離破碎——散場時大家都在那里議論說啊沒啦這就沒有啦?只有我們這種曉得它的恐怖片內幕的人很篤定地說喏你看喏就是這樣嚇人地沒有了。但是他們的畫面和氣氛都做得很好的,相當到位,顏色高級,特效有趣(特效好叫比風云決嗲了,可以慣他們幾條橫馬路了。不過離我看風云決的日子也過了一年了我不應該再對他們念念不忘對伐?)配樂也很好聽。用清明上河圖的畫面做出來的那段場景非常迷人而牛逼——但是這么嗲的畫面卻講了一個這么悲慘而迷人的不合時宜的人:"Nice Person, Wrong Planet."麥仲肥在三峽和沙漠上空飛行的場景也做得漂亮得很,大王說這種鏡頭讓我們直挺挺坐著看半個鐘頭也來賽的。麥兜的國語配音太好白相了,那個聲音聽著就想讓人捏他的小胖屁股。宋丹丹和黃渤么就這樣了,反正不討厭就是了。
但是!!!就像我說的那樣,對于所有的普通人來說,這個故事真的就是一個恐怖片。不劇透了,有興趣的人自己去看。就像任何一個麥兜故事一樣,故事的結尾又回到了開頭,沒有給出任何解決問題的辦法(也許有?比如道長最后解開了多年來的心結,但是一輩子也這么過去了,完結了,結束了。有影評說,這是積極的表現,因為即使你浪費了幾十年你還是可以找到人生的奧秘——我……我想說粗話,我情愿不要找到人生的奧秘也不要浪費這么久時間。但是我做不到,所以我絕望地看到了我的未來。)這個故事簡直是一個對小青年的`靈魂拷問。當看到“它不是低能,它只是善良”和“人善被人欺”這種臺詞的時候,我們一道看電影的四個小青年同時魂靈頭一抖,屁股很累。最后麥兜故事的結尾告訴我們,好人也沒有用的,好人是豁不出去的,好人會被打,躲到鄉下避風頭,然后做很多吃飽了撐的東西出來,然后就結束了。
越溫馨,越悲慘,這就是我對麥兜電影的看法。它的立意看起來真好:即使你是一個慢吞吞的、不那么聰明的、因為善良而老是委屈自己的、所以也豁不出去不會成為肉食動物的好人,也是一種成功和幸福——但是事實上你就是一個慢吞吞的、不那么聰明的、因為善良而老是委屈自己的、所以也豁不出去不會成為肉食動物的人。謝立文太壞了,這個故事根本不是給小朋友看的,所有又善良又沒用的大人應該一人發一筒卷筒紙進去一邊哭一邊擤鼻涕一邊看。不對,根本就不應該去看!看到麥兜和麥太互相讓雞腿,你會戳心戳肺;看到麥兜說“我要爭氣”,你會戳心戳肺;看到麥太生意失敗灰溜溜回大角咀去,你會戳心戳肺;看到一個“沒有腰的我的friend”,你會戳心戳肺。其實在麥兜給媽媽打電話的時候我已經哭出來了,很坍臺的。每一個沒有找到人生真諦的人看著都會覺得心里很難過,然后他們會去DQ買冰激凌吃,作孽啊。
這是一個戳心戳肺的恐怖片,我再次確定。好了我說完了,我也被嚇過了,你們可以去看了。
香港電影《麥兜響當當》觀后感【篇二】
如果這個片子把中間那段全部端掉,只剩下開頭和結尾,那我一定毫不猶豫地給足五顆星。很可惜,中間那一大段相當勉強的情節――即使清明上河圖的3D效果真的很靈也毫無幫助――硬生生把感動沖泡成了80分鐘的份額。就好像牛奶兌上了一大杯開水,淡而無味。
我想說的是,麥兜注定是屬于香港的。他的性格和際遇只有在香港這片土地上才具備意義。我想世界上沒有其他地方比香港更適合這種帶著悲傷色彩的樂觀了。
剛到香港念書的時候,覺得香港人真是神奇。每天兩三點睡覺,早上一樣爬起來去上課,像是有用不完的精力。后來慢慢發現,其實每個人看起來都多少有些疲憊,表情總是笑的有時候就不那么由衷了。臉色都有些蠟黃,眼睛下大抵是有淺淺一圈的。
莫名其妙就失眠了。我以為是宿舍太吵鬧的關系,便在山下租了一間房子。房租也并不便宜,但只小小一間,自帶浴室所以算相當不錯了。只有一個窗戶,封死了,朝西,黃昏的時候曬得厲害,也許是房間太小,感覺身在蒸籠。完全不是家里那種溫暖夕陽的感覺。
晚上的時候更糟。明明是在20樓,但樓下的公車像是碾著你的耳朵開過去,移動的光影投射在墻壁上――當我在電影里看到這一幕的時候,那段記憶一下子回來了。隔壁是個30歲左右的單身上班族,只遇見過幾次,是晚上9點10點的時候,她剛回來,妝有些脫落,所以顯得比本來的年紀又蒼老和疲憊了一些。跟她打招呼她也會笑笑點點頭,便匆匆開門進去了。像是太累而不想跟任何人交談了。
連續幾天都完全無法入眠。終于承受不住搬回宿舍。但在香港的幾年,幾乎沒有睡過一次好覺。去看醫生也無果。直到回到內地,失眠竟然不藥而愈了。
我的朋友Chas,父親很早去世了。母親是開計程車的,有很嚴重的胃病。Chas平時除了上課,還有3份兼職。他是個很開朗的香港男生,路上遇見你會很用力揮手的那種。所以當他在麥當勞一邊啃雞翅一邊告訴我他們家的事的時候,我忍不住紅了眼睛。
“你怎么了啊?”
“這頓我請你啊”
“黐線!(白癡)”他大口吸了一下可樂。
當麥太又做快餐又做地產又做其他亂七八糟;當麥太去應征更年期廣告,說自己這個年紀眼淚想擠就擠得出來;當麥太牽著麥兜得手走過大角咀那片待拆的舊樓;當麥太半夜起來去冰箱拿水喝,滿頭的盜汗――旁邊的小朋友都笑了,我卻忍不住想哭。我想起了隔壁的那個上班族,想起了Chas和他的媽媽。我想起了很多認識的不認識的香港人,他們笑得很用力,走得很用力,學習得很用力,工作得很用力――他們永遠是那種很用力很用力想要生活下去的姿態。
所以請原諒香港的不夠深刻不夠敏感。當你站在銅鑼灣的街口,紅燈轉綠的那一刻,你不用動作便有洶涌的人潮推搡著你向前。對大多數來說,這并不是一個讓人安靜下來思考的城市,你往往只能跟著人潮茫然向前,帶著一點無法言說的身不由己。
可也總是有那么一刻,他們會像阿May那樣,坐在下班回家的公車里,忽然透過建筑的縫隙看到天空漂浮著一只巨大的鴨子形狀的熱氣球。他們會匆匆下車,跑過擁擠的馬路,跑過過街的天橋,跑到一片空曠的廣場抬頭仰望。于是你會有些驚訝:那個平時看起來密不透風刀槍不入的香港人,竟然也會露出這樣的表情。
我一直在想,如同高速旋轉的陀螺那樣生活著的香港人,一定是有什么東西在支撐著他們吧?或者是像麥兜那樣傻傻地相信手里攥著的是一張前往馬爾代夫的船票;或者是像麥太那樣一心只期盼麥兜健康長大出人頭地;又或者是一些更純粹更簡單的東西--比如生活本身
香港電影簡史
50年代的香港電影業的繁榮期。在這10年間,香港一共出品了2,130部劇情長片,其中包括:粵語片1,535部、國語片452部、廈語片137部、潮語片6部。此外還攝制了新聞紀錄片30部。其中,廈語片是在1950年才首次在香港出現的新品種,首部作品是「一中電影公司」出品的〈相逢恨晚〉,由國語片名演員白云和鷺紅主演。這些廈語片廣泛發行於臺灣和南洋等地,對50年代中期臺灣崛起的閩南語片具有間接性的影響。至於潮語片,直至1955年才出現,首部作品是「 江電影公司」出品的〈王金龍〉,由夏帆和蕭鳴主演。
在電影技術上,50年代的'香港影壇也有了新發展。1953年首次出現了「立體電影」和「寬銀幕電影」,兩者的創始人和導演都是趙樹 。首部立體電影是「麗兒影片公司」出品的〈玉女情仇〉:首部寬銀幕電影是「大觀影片公司」出品的〈新玉堂春〉。 1952年,「中聯電影企業有限公司」成立,象徵了香港粵語電影界一群理想主義者的力量。這是一個有意識地以群體力量來作改革的電影機構,公司內的21位股東,全部是粵語片的制片、編導和演員,包括:李晨風、劉芳、秦劍、珠璣、吳回、王鏗、李鐵、白燕、容小意、黃曼梨、小燕飛、紅線女、紫羅蓮、梅綺、朱紫貴、李清、張活游、吳楚帆、馬師曾、陳文、張瑛。從創業作〈春〉開始,該公司一共出品了33部劇情片,大部份是寓教於樂的文藝片,兼具思想性和娛樂性,代表作有:〈家〉、〈春〉、〈秋〉、〈紫薇園的秋天〉、〈危樓春曉〉、〈父母心〉、〈苦海明燈〉、〈愛〉等。「山聯」、「華聯」、「新聯」等公司均為其兄弟機構。 在香港國語電影界方面,其制作規模和攝制品質的進步較粵語片更甚。主要是1949年大陸淪陷於共產黨之手,大批知名的上海電影人南移往香港重建他們的影業第二春。自此,香港取代了上海,成為中國電影制作中心,地位至今未變。
觀麥兜響當當有感
看完某一作品后,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怎么能落下!千萬不能認為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觀麥兜響當當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觀麥兜響當當有感1
從麥兜的故事后,麥兜和麥太就在我心中就有了一個小角落,我想當時的我喜歡上了他們。當時應該是覺得他們很可愛吧,只記得麥太的紙包雞,雞包紙呀,等等。還有麥兜和MAY的office女郎的對話。我當時覺得麥兜是個好單純,好傻的一個小孩。竟然那么好騙,馬爾代夫的夢想就這么讓麥太給騙了過去。這就是我對當初的麥兜的印象了。^_^
知道麥兜響當當要播出的時候,我就開始計算還有幾天它將開始上映,終于等到了那天,懷著對麥兜這個小孩的無限喜愛,我走進了電影院。
我也不太知道到底怎么寫對電影的觀后感,從小作文就沒有被老師肯定幾篇,文筆就更是離我很遙遠的`詞。但不知道為啥,我就是想發發感慨,或者是應為今天看完之后因為一些小事和家人吵了一架,心中有點不爽。或者是我真的想說一些牢騷。我就想寫了。
麥兜他不是低能,他只是善良。
看到這句話我哭了,我并不想說善良他離我們有多遠,我們的社會多么缺少這個詞。這只是一個童話。善良的麥兜存在于這個童話里。麥兜很棒,麥兜是個乖小孩,他不孤僻,他愛自己的家人,愛麥太。麥太希望他如何,她就努力的變成那樣。這個小孩,總是讓我很心疼。麥兜是個乖小孩,他知道熊寶弟弟是道長后,抑制住自己思念家,思念麥太的情感,背上行李再走上10個多小時的上路回道觀習武練太極。
我很清楚,麥兜它只存在于這個童話里,但是我還是很想摸摸它的頭,夸夸它,“麥兜,你真棒!”讓這個小孩好好高興一下,也許它會很高興的回去告訴麥太,“媽媽,有人說我是個好小孩。”也許,麥太會很高興的為他做一頓快快雞。也許,在吃快快雞之前,他們還會說,再也不被叛雞云云。
也許天朝的刪減,讓這部本應更精彩的影片大打折扣;也許應為港味十足的麥兜因為和內地的合作失去了一些本應有的味道;也許這部片子的劇情的確不太連貫,的確很散亂。
但是溫暖的麥兜始終在這里,我的麥兜,我的愛,童話里的溫暖。
麥兜是個離A好像總是差那么一點點的小朋友,但他可以做的到拿到A。所以像MAY說的,也許可能麥兜的一輩子就像是蕓蕓眾生一樣碌碌無為,但是他的善良,他的溫暖,持久如一,何曾不是一個奇跡?
觀麥兜響當當有感2
“我最喜歡吃雞,我媽媽最喜歡吃雞,我最喜歡和我最喜歡的媽媽一起吃媽媽跟我都喜歡吃的快快雞”你們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嗎?那當然是我們的可愛麥兜咯。麥兜呀是剛剛熱播的一部動畫片電影《麥兜響當當》里的主角哦,影片中描述了這只小豬的成長過程。
麥兜的媽媽——麥太它為了麥兜從小能健康全面的成長,就給它選最好的幼稚園,還決定把它送上山,讓它學一身的本領。于是,麥兜帶了許多零食,以為可以像旅游一樣舒服度過,可是誰知道,道長讓它們一早就起床,每天必須學習一竅不懂的四書五經。更糟得是:道長讓它們參加“全國幼稚園比武大賽”。每天除了讀書,還要苦練武功。聽說要與世界強大的武林高手比武,大部分小動物嚇得都讓家長接走了。麥兜它也想走,于是它趁著夜晚,收拾好行李偷偷下山去,半路上麥兜走進道姑姐姐的小店,想打電話給媽媽。這時,道姑姐姐和它聊起道長遇到的艱苦經歷,以及為了讓它們在山上開心學習本領,特意扮演熊寶弟弟逗樂的一番話后,麥兜感悟到了媽媽和道長的良苦用心,它堅定的打了個電話給媽媽說:“媽媽,你來看我比賽。”于是麥兜又上了山,讓道長教它學武。從那以后麥兜起早貪黑都在練功,堅持了一天又一天,直到比賽那天。
麥兜讓我想到了現在條件優越的我們,爸爸媽媽都放棄了雙休日,陪我們去上各種興趣班,爸爸媽媽是多么為我們的未來著想,和麥太為麥兜所做的一切一樣。我也好想說:親愛的爸爸、媽媽,我愛你們。我會珍惜現在所擁有的這一切。
“我喜歡逛街,我媽媽最喜歡逛街,我最喜歡和我最喜歡的媽媽一起逛街”麥兜的這句話會時刻提醒著我的,不管今后遇到再大的困難我會堅持下去,因為有你——我最喜歡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