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人喜愛寄物抒情,借以自然物來表現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對精神境界的追求。堅毅不撥的青松,挺撥多姿的翠竹,傲雪報春的冬梅,它們雖系不同屬科,卻都有不畏嚴霜的高潔風格。它們在歲寒中同生,歷來被中國古今文人們所譽為“歲寒三友”,以此比喻忠貞的友誼。
人們贊頌竹的有節、虛心、向上、長綠、堅韌、耐寒、清雅、質樸……把它與梅蘭菊并稱為“四君子”,還把竹松梅稱為“歲寒三友”這是人們把高尚的人格賦予了竹。竹子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被自古代就被人們所傳誦。竹是高標挺立,特立獨行的。竹竿粗,竹葉細,竹有千節,節是歲月留下的痕跡。但竹葉絕無風吹雨打之態,表現出了它“任風雨來襲,我自巋然不動”的氣概。要不怎么能說“君當如竹”呢。
松是不屈不撓的,所謂蒼松挺勁,飽經風霜而生機勃勃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松可以“艱苦奮戰”“橫眉怒掃”,雄姿像千古高峰不動搖,這是我所敬佩的原因。
梅是清新俏麗的,它長長的枝干舒展挺秀,正與梅花的氫氣所融合,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這兒雖不是梅花開放的地方,卻能沉浸在濃濃的梅香之中,令人陶醉……
竹、松、梅表達出來的不正是那種卓爾不群的氣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