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黃庭堅所處的宋代有尚茶、愛茶的歷史背景,這為黃庭堅的詞作提供了創作素材。黃庭堅一生輾轉沉浮,流浪多地,與家鄉漸行漸遠,茶的氣息中蘊染著作者一腔念舊懷遠的滄桑之感。作者為了表現對品茶的喜愛之情與對家鄉的懷念之情,寫下這首詠茶詞。
參考資料:
1、羅璇.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雜志社,2012年26期:5
2、湖南農業大學 朱海燕講師 《茶道與文學藝術》
鑒賞
該詞上片寫碾茶煮茶。開首寫茶之名貴。宋初進貢茶,先制成茶餅,然后以蠟封之,蓋上龍鳳圖案。這種龍鳳團茶,皇帝也往往以少許分賜從臣,足見其珍。下二句“分破”即指此。接著描述碾茶,唐宋人品茶,十分講究,須先將茶餅碾碎成末,方能入水。“金渠”三句無非形容加工之精細,成色之純凈。如此碾成瓊粉玉屑,加好水煎之,一時水沸如松濤之聲。煎成的茶,清香襲人。不須品飲,先已清神醒酒了。
換頭處以“味濃香永”承接前后。正待寫茶味之美,作者忽然翻空出奇:“醉鄉路,成佳境。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以如飲醇醪、如對故人來比擬,可見其愜心之極。
作者在《戲答荊州王充道烹茶四首》一詞中也提到“醉鄉”:“三徑雖鉏客自稀,醉鄉安穩更何之。老翁更把春風碗,靈府清寒要作詩。”懷中之趣,碗中之味,確有可以匹敵的地方。詞中用“恰如”二字,明明白白是用以比喻品茶。其妙處只可意會,不能言傳。這幾句話,原本于蘇軾《和錢安道寄惠建茶》詩:“我官于南(時蘇軾任杭州通判)今幾時,嘗盡溪茶與山茗。胸中似記幫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但作者稍加點染,添上“燈下”、“萬里歸來對影”等字,意境又深一層,形象也更鮮明。這樣,作者就將風馬牛不相及的兩樁事,巧妙地與品茶糅合起來,將口不能言之味,變成人人常有之情。
黃庭堅簡介
宋代·黃庭堅的簡介
黃庭堅(1045.8.9-1105.5.24),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于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 ? =$docheckrep[2]?ReplaceWriter($ecms_gr[writer]):$ecms_gr[writer]?>的詩(208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