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
這是一首傳統的閨怨題材,寫的是深秋時節,閨中少婦思念遠方心上人,怨恨交織的情形。
詞作開首詞人把時間安排在深秋時節,直陳閨中少婦因秋來而“愁更深”。自宋玉悲秋以來,對秋的無奈與嘆喟幾乎成了詩歌的一個傳統題材。而對婦女來說,則有更深一層含義在,那就是如漢代班婕妤在《怨歌行》中所言的:“常恐秋節至,涼飚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這或許便是詞作中女主人公為何秋來而“愁更深”的主要原因了。緊接次句詞人沒有繼續寫這位女子愁深的程度,轉而刻畫她的外形:“黛拂雙蛾淺”。這句是說女主人公因孤寂,心緒不好,無心刻意修飾自己的面龐,從而把上句所言的“愁”的內涵具體化和明朗化了。“翠袖怯天寒,修竹蕭蕭晚”二句,是化用杜甫《佳人》中的詩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翠袖“句是寫女主人公不僅無心去刻意妝飾打扮自己,甚至對天氣變化也不甚覺察,依舊夏裝著身,而只有到了“天寒”,身體受不住了,才感覺到。一個“怯”字,表明女主人公的衣單體弱,更有起到暗示她孤寂可憐的特點。上片結句“修竹蕭蕭晚”,看似詞人是要以景作結,寫女主人公住處周圍的環境,實則借此進一步暗示女主人公愁苦孤獨的形象。深秋薄暮,幾株修竹在秋風中瑟瑟搖動。單薄、孤寂,這不就是女主人公形象的寫照嗎?
下片詞作增加抒情分量。“此意有誰知,恨與孤鴻遠。”由怨轉恨,可知女主人公過此孤寂生活非止一日。“孤鴻”在此有較豐富的含義,它不僅象征女主人公如失群的孤鴻,而且也表示她多么希望鴻雁能捎上自己的怨與恨(即詞中的“此意”),給遠在天涯的心上人。此外,這句也暗示這位女主公一直是佇立窗口,目送飛鴻遠去。“小立背西風,又是重門掩”二句是說,女主人公在蕭瑟的秋風中獨自佇立,目送孤鴻消失,寂寞無聊的一天又過去了,她悵然回到閨中,掩上門扉,周而復始地讓孤寂與凄涼籠罩著自己。這里的“又”字,看似平易,實是蘊含了女主人公的無數辛酸淚。
抒寫閨怨是中國古典詩詞的傳統題材,這首《生查子》在思想內涵上也并沒有寫出什么新意來,但在藝術上還是有一定的個性的。如情景二者之間的互相烘托、渲染,對女主人公心理的細膩刻畫等,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楊無咎簡介
宋代·楊無咎的簡介

楊無咎(1097~1171)字補之,楊一作揚,一說名補之,字無咎。自號逃禪老人、清夷長者、紫陽居士。臨江清江(今江西樟樹)人,寓居洪州南昌。繪畫尤擅墨梅。水墨人物畫師法李公麟。書學歐陽詢,筆勢勁利。今存《逃禪詞》一卷,詞多題畫之作,風格婉麗。生平事跡見《宋史翼》卷三六。
...〔 ? =$docheckrep[2]?ReplaceWriter($ecms_gr[writer]):$ecms_gr[writer]?>的詩(188篇)〕猜你喜歡
-
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出自 宋代 陸游: 《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
-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出自 唐代 李白: 《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
-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鮮。
出自 宋代 歐陽修: 《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
-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出自 唐代 柳宗元: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
春衫猶是,小蠻針線,曾濕西湖雨。
出自 宋代 蘇軾: 《青玉案·送伯固歸吳中》
-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
數人世相逢,百年歡笑,能得幾回又。
出自 宋代 何夢桂: 《摸魚兒·記年時人人何處》
-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