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瑄簡介
![陳瑄](/d/file/p/b0cb81f7598d02ac7a560df85afac9a3.jpg)
主要成就
軍事成就
陳瑄早年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將領。他在洪武年間任職于四川,曾隨軍征討南番、越巂、百夷,參與平定月魯帖木兒、賈哈剌的叛亂,為明朝初期西南邊境的穩定作出了貢獻。
政治成就
靖難迎降
陳瑄在靖難之役時是南軍水師統帥,鎮守江防,但卻主動迎降燕軍,使得明成祖順利入南京稱帝。他也因推戴之功獲得平江伯的爵位。
上疏言事
陳瑄在仁宗年間曾上疏言事,提出“重國本、擇賢能、蘇民力、興學校、整軍伍、謹邊防、走漕運”七條政治主張,包羅政治、經濟、軍事、教育、國防等多方面,每條都切中時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陳瑄早年隨父親任職成都,因是武臣之子,得以舍人的身份隨侍大將軍藍玉,深受器重,后襲父職為成都右衛指揮同知。他以善射著稱,多次隨藍玉征討南番、越巂。陳瑄從平西南,取自明代《三才圖會》 洪武二十五年(1393年),建昌土司月魯帖木兒發動叛亂。陳瑄隨軍討伐,逾梁山,平天星寨,連破寧番衛諸蠻族,而后又征討鹽井,進攻卜木瓦寨。當時,陳瑄所率中軍被叛軍重重圍困。他身先士卒,下馬步戰,接連射殺叛軍,足部受傷后裹傷繼續迎敵。戰斗從巳時一直持續到酉時,終于將叛軍擊潰。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陳瑄從征叛番賈哈剌,從小道出奇兵,趟過打沖河(今雅礱江),并搭建浮橋,接引大軍渡河。他下令拆掉浮橋,以示破釜沉舟,結果連戰連捷。后來,陳瑄又會合云南軍征討百夷,因功升任四川行都指揮使司都指揮同知。
獲封伯爵
建文四年(1402年),陳瑄升任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統領水師,鎮守南京江防,以抵御燕軍。但他卻在燕軍抵達浦口時,主動率水師迎降,使得燕軍順利渡過長江,攻入金陵。不久,燕王朱棣在南京稱帝,是為明成祖。
是年九月,明成祖大封功臣。陳瑄因有“默相事機之功”,仍任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加授奉天翊衛宣力武臣勛號、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封平江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指揮使之職。
總督海運
永樂元年(1403年),陳瑄被任命為總兵官,總督海運(海上漕運)。他當年便從海上向北京、遼東輸運糧食四十九萬余石,以供應兩地兵餉,后又在直沽建百萬倉,修筑天津衛城。在督理海運期間,陳瑄讓漕卒與海上島民進行互市,公平交易,既利于島民,又便于海運。
永樂七年(1409年),陳瑄與安遠伯柳升一同率水師巡海,結果在青州海面遇到倭寇侵掠沙門島。他當即迎擊倭寇,一直追擊到朝鮮國境內的金州白山島,將倭寇船只全部焚毀。
永樂九年(1411年),明成祖命陳瑄與豐城侯李彬統領浙江、福建兩地水師,剿捕海寇。后因海水漲潮漫堤,海門至鹽城境內有一百三十里地受災。陳瑄又受命修筑捍潮堤,率四十萬士卒筑堤一萬八千余丈。
永樂十年(1412年),陳瑄上奏道:“嘉定縣瀕海之地,正當江流沖會,其地平衍,無大山高嶼可恃。海舟于此事故頻發,常有觸礁、擱淺。”他征得明成祖的同意,在嘉定縣的青浦筑成方圓百丈、高三十余丈的土山,并于山上立土堡作為航海標識,以提醒過往海船避讓。明成祖將土山賜名為寶山,還親作碑文記述此事。
理漕治河
永樂十三年(1415年),明成祖因會通河全面通航,決定停止海運,改走內河漕運,仍由陳瑄負責。陳瑄建造淺船二千余艘,起初運輸兩百萬石,后逐漸增加到五百萬石,使得國用得以富足。
當時,江南漕運沿運河抵達淮安后,須轉陸運翻過河壩,再經淮河抵達清河,其過程損耗巨大。陳瑄采納故老的建議,自淮安城西側的管家湖起,開鑿二十里河渠,命名為清江浦,將湖水導入淮河,并修筑四座閘門,以適時泄洪。他還沿湖修筑十里長堤,以提高船只運輸能力,使得漕船可以直達黃河,節省的費用不可計數。
陳瑄督理漕運三十年,針對漕運事務實行很多整改措施,精密而有遠見,可謂“舉無遺策”。
疏陳七事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仁宗繼位。是年九月,陳瑄上疏仁宗,提出七條經國利民的建議:
1. 重國本:南京乃是國家根本,應嚴整守備力量。
2. 擇賢良:推舉人才應予核實,不能只論資格;挑選公正的朝臣分巡天下,考察政治得失。
3. 蘇民力:湖廣、江西、浙江等地距北京較遠,百姓輸運糧餉往返幾近一年,有誤農作。可讓百姓運至距離較近的淮安、徐州等處,再由官軍接運至北京。另外,快船、馬船所載糧草不過五六十石,每船只用官軍即已足夠,無需召集百姓前來聽候。
4. 興學校:府州縣學的教員多不稱職,應予考核,不稱職者予以黜落;挑選俊秀之才補為生員;準許軍中子弟入學讀書。
5. 整軍伍:應核實軍伍,年老患病者由子弟替代,逃亡者予以追捕,絕嗣的軍戶驗明后加以除籍。
6. 謹邊防:開平等地乃是邊防要地,守兵虛弱,糧食不足,應挑選、訓練精銳之士,加強守衛,同時屯田自給。
7. 專漕運:漕運官軍年年運糧北上,返回后還要維修漕船,終年勞苦。應禁止所屬衛所對他們加以繁多的徭役。
明仁宗采納了陳瑄的建議,命有司迅速執行,不久又賜陳瑄鐵券,并允許他的子孫世襲平江伯爵位。有朝臣對此不以為然,認為陳瑄只是老生常談。仁宗駁斥道:“武臣能言及此,已是非常難得,況且現在都害怕出言獲罪,更應對他加以獎掖。古人尚知千金買馬骨,我這么做豈不是遠超古人。”
駐節淮安
洪熙元年(1425年),明宣宗繼位,仍任命陳瑄為總兵官,駐節淮安。陳瑄不但督理漕運,還兼管淮安的地方事務,撫輯軍民,所領官軍悉聽節制。
宣德四年(1429年),陳瑄奏請朝廷,打算征發十二萬勞力,用半個月的時間疏浚濟寧以北長溝到棗林之間的淤塞河道。明宣宗念及他長年辛勞,命尚書黃福前往一同經理。
宣德六年(1431年),陳瑄再次上奏:“每年運糧動用十二萬軍人,連年勞苦。請在蘇州、松江等府以及江西、浙江、湖廣等地另外簽發民丁,并在士兵較多的衛所簽發士兵,共二十四萬人,分番輪流運輸。另外,江南的百姓,運糧到臨清、淮安、徐州,往返一年,耽誤農作,而湖廣、江西、浙江以及蘇州、松江、安慶的士兵,每年駕空船到淮安運糧。如果讓江南的百姓撥糧食給附近的衛所,由官軍運送到北京,根據里程付費并付給耗米,這樣軍民都會方便。”明宣宗遂命黃福和侍郎王佐加以執行。從此,漕運由民運改為兌運。
宣德八年(1433年)十月,陳瑄在淮安總兵官任上病逝,終年六十九歲。明宣宗追封他為太保、平江侯,賜謚號恭襄。江南百姓因陳瑄疏浚河道有德于民,在清河縣(在今江蘇淮安)為他建立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