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創作背景
此詩大約作于唐天寶四載(公元745年),與李白的《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蒼耳作》同時,可互相參照。仇兆鰲《杜詩詳注》:天寶三載三月,白自翰林放歸。四載,白在齊州,公與同游歷下,所云“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是也。
參考資料:
1、范震威:一個人的史詩.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版
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鑒賞
此詩可分三段,前二段各六句,后段四句收。首段敘寫對待李白的交情。共被同行,親如弟兄。次段敘述兩人同尋范十隱居。“更想”“還尋”兩句,敘途中之事?!叭腴T”“侍立”兩句,寫造訪范居?!奥渚啊薄巴驮啤眱删?,寫他們留連至晚。末段寫吟《橘頌》,對隱居而思物外之游。雖然詩中有對李白的贊嘆,但更多的是描出了友情的幾幅簡約入微的素描?!扒锕脖弧薄叭胀小薄皩け惫薄叭腴T高興發”“屯云對古城”“悠悠滄海情”,夜晚,白天,出城,入歸,望天,問海,這種感情里,兄弟之情,心神相連,生生都是不會輕易斷絕的。
杜甫簡介
唐代·杜甫的簡介
![杜甫](/d/file/p/42dcb9ea3e1e38ca36a5c92cddf237bb.jpg)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 ? 杜甫的詩(113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