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日》鑒賞
原文
風雪送余運,無妨時已和。
梅柳夾門植,一條有佳花。
我唱爾言得,酒中適何多!
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
賞析
此詩開頭兩句寫臘日一到,歲暮就會很快被送走。雖然時有風雪,但無礙于季節的轉換,天氣的日趨暖和,指明了自然變化規律的不可抗拒性,預示冬即去春將來,渲染了一種蒸騰向上,振奮人心的氣氛。
三、四句承接“時已和”寫梅、柳干粗枝繁,高大挺拔,傍屋而植,夾門而立,那綻開的梅花一朵朵,一束束,串成一條,芳香四溢,構成一個靜謐恬適的境界。在此,雖未言及其中人,其中人超塵拔俗的精神風貌,卻可由所居環境的幽雅揣度到八九分。
后四句集中表現所居之人的行為與思想活動。詩人寫自己面對佳花把酒吟詩,覺得那花兒也似乎顯得心滿意足,高興不已,深感這酒中的快樂,是多而又多。然而究竟其中有多少快樂。誰也弄不清楚,只知唯有像“雙闕對峙,其前重巖映帶,其后七嶺之美,蘊奇于此”的章山那樣的風景勝地,才是凈化心靈,陶冶情操,激發詩情,可寫出妙言奇句佳篇的理想去處。詩人在這里恰當運用了移情于物的藝術手法,把他那種陶醉于山水,熱衷隱居生活的怡然之樂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首詩勾勒環境,清新秀雅,有力地烘染了人物的性格;抒發懷抱,移情于物,情趣盎然。尤其是“章山有奇歌”一句,既收束全詩,又有宕出遠神之感,使想象由近及遠,在更其廣闊的空間馳騁,從而進一步拓展了詩的意境,使其更顯節短韻長,余味悠然。
陶淵明簡介
唐代·陶淵明的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