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是本難讀的書,我僅跟隨著余秋雨的腳步,進行著這艱深的文化苦旅,動容如我·
風雨仍在淅瀝著,感恩那些遠古神話,感恩三皇五帝,感恩那些至今仍被人褒貶不一的宦官詩人,更要感謝那些一直為中華奮斗的仁人志士們因為有你們,我們不再空虛,因為有你們,我們認清世事,因為有你們,我們更好認清我們的靈魂,不讓靈魂孤守冷冰冰的心房。古道西風敲開中華古老的藏書閣,小心翻閱著已沉淀成經典的古老神話,間或不僅僅是神話。古道的西風永遠刮著,夾雜著漫天的黃沙,黃沙中走來的不正是黃帝嗎!感恩黃帝,不僅僅因為我們大家都是炎黃子孫,更多的是黃帝成就了一代王者。是他,第一次將男性的力量大為張揚,將炎帝那溫柔的平靜打破,試圖追求一種更加宏大的平衡。
是他“習用干戈”,“修德振兵”,“撫萬民,度四方”,儼然的一位騎在戰馬上俯瞰原野的騎士。古道的西風,我們要感恩黃帝的偉績,因為他,后世學會了平定一方叛亂,后世學會了兵刃相對。學會了霸氣,成就后世帝王的稱霸。古道,是悠長迂曲的,因為那是五千年華夏族人的點點滴滴的質點,順接成那永恒的軌跡。
那曲線的起點,那古道的締造者,正風塵仆仆的向著遠方奔蹄,尋找下一個質點~~~
瘦馬嶙峋古代的嶙峋瘦馬,不可勝數。惟以沉溺于宦海的馬最為可愛。世有千里馬,非伯樂無以致用。感恩那些被前人所不齒的人們,你們的不解會成為我們當代無盡的財。
這又不得不說到司馬遷。聶石樵在他的《司馬遷論稿》中如是說:“我國古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漢代,漢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傳記文學,傳記文學成就最高的是《史記》。”。這與余秋雨的觀點不謀而合。
夜枕紗櫥,回想那點燭光,那在回望的是千年的風云人物,那紀傳體的篇章。感恩司馬遷,不僅僅感恩他的著作,其實更要感恩他留下的堅忍,留下那永恒的品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他寫了那么多的歷史人物的精彩故事,自己的故事卻沒有結尾,他無聲無息,無影無蹤地消失了,他知道只要歷史沒有終結,《史記》和他都終結不了。
感恩兩千年前就把文史溶于一爐的這位偉人,其實也就是把真善美一起熔煉了,熔煉在那些不真,不善,不美的夜晚。熔爐就是那盞小油燈。難道,它真的熄滅了??天涯斷腸人海角的天邊,一群仁者站于高聳的天涯邊緣,間或是回眸著那不得意的歷史,間或是仰天長嘯,惜嘆無人會登臨意。感恩他們的孤獨寂寞,感恩他們的斷腸之心,讓人心慟。
阮籍—那個充滿歷史感和文化感的奇怪的家伙。但是我們無法感受他內心承受的磨難。我們只知道,他喜歡一個人駕車游蕩,木車載著酒,沒有方向地向前行駛,泥路低洼不平,木車顛簸著,酒缸搖晃著,他的雙手則抖抖索索地捏著韁繩。突然,馬停了,他定睛一看,路走到了盡頭。
真的沒路了?他啞著嗓子自問,眼淚已奪眶而出。終于,聲聲抽泣變成了號啕大哭。哭夠了,持韁驅車后轉,另外找路。直到找到路的盡頭,又大哭。
如此,走一路哭一路,荒草野地問誰夜沒有聽見,他只哭給自己聽。正如他說:“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光武山之行,蘇門山之游,他也成就了自己的性格。他在尋找自己的路,可惜,世間沒有一條屬于他的路,于是,他就開創了一代“大人”之路。
感恩,不僅僅是他在天涯邊,更因為他的寧斷腸。
學會感恩,我們才能領悟真諦。學會感恩,我們才能以書為鏡。學會感恩,我們會使自己長成“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