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隨著時間隧道游至1934年10月,心中頓時卷起濤濤浪花,那是歷史上最莊嚴的一刻,也是紅軍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此后,“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等無不顯示工農紅軍的大無畏氣概。1935年10月,中央紅軍終于到達陜甘革命根據地的吳起鎮,與陜北的紅軍勝利會師。于次年10月,紅二方面軍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同前來接應的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紅軍三大全會后,宣告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結束,舉國上下,萬民慶賀。
直到今天,新世紀的少年仍舊不忘紅軍歷經千辛萬苦才取得的長征勝利。可惜的是,這些少年所重視的不是紅軍殺敵沖前,保衛國家的英勇過程,他們關注的只是長征勝利的結果。如若毛主席再現的話,定會拍案而起,警告后生晚輩:世界上成名的人實在太多了,我們現在絕大部分的人都盲目一味地去崇拜他們,這一點,我們不會阻擋。但是,同志們啊,我們所注重的,不應該只是他們的成功啊!在他們身上,值得我們更多的了解的是他們成功背后的付出和努力。我國偉大的女詩人冰心曾寫過這么一首小詩,說:“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這不也正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嗎?
前幾天,我看了《關心下一代周報》中有一篇文章說:一位母親教育女兒不能只欣賞名人的名譽,而是多多了解他艱苦奮斗的過程。對此,我覺得這位母親教導的正是。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向人們展示的不僅僅是三大主力會師,更引起人們注意的是:紅軍在面對困難、面對敵人、面對槍炮時,那勇往直前,不畏艱難險阻,不畏犧牲,處處為他人著想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正是因為具備了這些常人所沒有的精神,長征才取得了勝利,相同的是,名人也是在不斷奮斗,努力后,才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自長征勝利以來,轉眼就70年過去了。直此長征勝利70周年之際。作為新世紀的小主人,我們不會再一昧地追求、崇拜名人,我們更會去更多地了解,名人在成功背后的付出。照亮新世紀。
說到這兒,覺得還是冰心老人的詩最能概括這一點:
成功的花,
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
浸透了奮斗的淚泉,
灑遍了犧牲的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