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漢卿簡介
關漢卿(約1220年──1300年),元代雜劇作家。是中國古代戲曲創作的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之首。號已齋(一作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人(今山西省運城),與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并稱為“元曲四大家”。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一生寫了60多種,今存18種,最著名的有《竇娥冤》;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如:《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關漢卿塑造的“我卻是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珰珰一粒銅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曲家圣人”。 ...〔? 關漢卿的詩文(98篇)關漢卿的名句(8條)〕人物生平
關于關漢卿的生平的資料相當缺乏,只能從零星的記載中窺見其大略。據元代后期戲曲家鐘嗣成《錄鬼簿》的記載,“關漢卿,大都人,太醫院尹,號已齋叟”,“太醫院尹”別本《錄鬼簿》作“太醫院戶”。關于關漢卿的籍貫,有大都(今北京市)(《錄鬼簿》)、解州(在今山西運城)(《元史類編》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安國市)(《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說法。查《金史》或《元史》均未見“太醫院尹”的官名,而“醫戶”卻是元代戶籍之一,屬太醫院管轄。因此,關漢卿很可能是屬元代太醫院的一個醫生。《拜月亭》中,他有一段臨床診病的描寫,宛若醫人聲口,可以作為助證。
元末夏庭芝《青樓集·序》載:“我皇元初并海宇,而金之遺民若杜散人、白蘭谷、關已齋輩,皆不屑仕進,乃嘲弄風月,流連光景。”杜散人即杜善夫,是由金入元的作家,白蘭谷即白樸,金亡(1234)時才8歲,估計關漢卿的年代同他們接近,也是由金入元的作家,關漢卿今存〔大德歌〕10首,“大德”是元成宗的年號(1297~1307),上距金亡已70年左右。由此可以推斷出關漢卿約卒于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以后,他的生年,估計在1220年左右。《錄鬼薄》作者鐘嗣成稱關漢卿為“前輩已死名公”,說“余生也晚,不得預幾席之末”。《錄鬼簿》成書于1330年,故將關漢卿卒年定在1300年左右,當去事實不遠。
南宋滅亡(1279)之后,關漢卿曾到過當時南方戲曲演出的中心杭州,寫有〔南呂一枝花〕《杭州景》套曲(中有“大元朝新附國,亡宋家舊華夷”句)。還曾到過揚州,寫曲贈朱簾秀,有“十里揚州風物妍,出落著神仙”句。
關漢卿是一位熟悉勾欄伎藝的戲曲家,《析津志》說他“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為一時之冠”。明代臧晉叔《元曲選·序》說他“躬踐排場,面敷粉墨。以為我家生活,偶倡優而不辭”。關漢卿在元代前期雜劇界是領袖人物,玉京書會里最著名的書會才人。據《錄鬼簿》、《青樓集》、《南村輟耕錄》記載,他和雜劇作家楊顯之、梁進之、費君祥,散曲作家王和卿以及著名女演員朱簾秀等均有交往,和楊顯之、王和卿更見親密。
四塊玉·閑適
適意行,安心坐,渴時飲饑時餐醉時歌,困來時就向莎茵臥。日月長,天地闊,閑快活!
舊酒投,新醅潑,老瓦盆邊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閑吟和。他出一對雞,我出一個鵝,閑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