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譯文及注釋
譯文
今天是四月十七,去年這個日子,正是與你離別的時候。忍住淚水假裝著低下臉,含羞皺著眉頭。
自別后我魂銷腸斷,如今只能在夢里與你相見。我的相思之情,除了天邊的月亮,又有誰知道呢?
注釋
佯(yáng羊)低面:假裝著低下臉。
斂眉:皺眉頭。斂(liǎn臉):蹙。
鑒賞
這首詞在《草堂詩余別集》中題作《閨情》,寫女子追憶與情人的相別以及別后相思,抒發(fā)了閨中少女的相思之情。詞句質(zhì)樸率真,哀惋動人,是歷來廣為傳誦的名篇。上片憶與郎君相別。“四月十七,正式去年今日。”連用記載日期的二句,在整個詞史上少見。似乎是脫口而出,有似乎是沉醉之中的驚呼。“正是”二字用得傳神,表現(xiàn)出記憶之深,讓人如聞其聲。“別君時”非常直接地點明讓這個少女如此癡迷的原因。原來是與郎君分別了,癡迷、沉醉于苦苦的相思忘了時間的飛逝,忘了四季的輪回,忘了身在何處。好像是在一覺醒來,忽然發(fā)現(xiàn),別離已一年,相思也一年了。然而,這一年似快又慢,快是指別離太快,相聚太短,慢是蘊涵了無數(shù)煎熬,無數(shù)牽掛。“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佯”是掩飾,但不是故意做作,是基于感情的真摯。害怕郎君發(fā)現(xiàn)臉上的淚水,而牽掛、擔心,而假裝低頭;“含羞”是別時有千言萬語卻有無從說起,欲說還休,難于啟齒。這兩句通過白描手法,生動地再現(xiàn)了送別時女子玲瓏剔透的面部表情,細膩真實的心理活動。
下片抒別后眷念。“不知魂已斷”,是過片。“魂斷”即“魂銷”,江淹《別賦》云:“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緊扣上片“別君時”,承上;只好“空有夢相隨”,啟下,過渡自然,不留痕跡。“不知”故作糊涂,實指知,但比知更深更悲。知是當時,是如今,還是這一年,卻又不知。事實上,三者已融于一起,無從分別,也無需分別。君去人不隨,也不能隨,只好夢相隨。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但這里的夢是凄苦的,是在無法選擇的前提下,不得不選擇聊以慰藉的方式,可見相思之深,相思之苦,相思之無奈。“除卻天邊月,無人知。”“天邊月”與首句“四月十七”在時間上相應。“無人知”即是不知,重復上文,加強凄苦。魂銷夢斷都無法派遣相思之苦,那就只有對月傾訴了,這是古人常用的寄托方式,沒有人知道,但明月知道,不僅知,還理解,更會把這一切記住,作為見證。在少女的心目中,月竟成了她在人間的唯一知己,這是十分無奈的選擇,更見其孤獨,寂寞。況且明月的“知“,本是子虛烏有。寄托相思,相思卻更濃,排遣相思,相思卻更深。真是欲哭無淚,欲罷不能。少女受相思折磨,為相思煎熬,楚楚動人,愈發(fā)憔悴的形象躍然紙上,讓人為之流淚。
這首詞也可以看成是男子的回憶。劉永濟先生《唐五代兩宋詞簡析》評道:“此二首(包括后一首《女冠子·昨夜夜半》)乃追念其寵姬之詞。前首是回憶臨別時情事,后首則夢中相見之情事也。明言‘四月十七’者,姬人被奪之日,不能忘也。”
韋莊簡介
唐代·韋莊的簡介
![韋莊](/d/file/p/b12f530b1dfb619cc456b252bf6de2ac.jpg)
韋莊(約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國陜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詩人韋應物的四代孫,唐朝花間派詞人,詞風清麗,有《浣花詞》流傳。曾任前蜀宰相,謚文靖。
...〔 ? =$docheckrep[2]?ReplaceWriter($ecms_gr[writer]):$ecms_gr[writer]?>的詩(330篇)〕猜你喜歡
-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出自 唐代 劉禹錫: 《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
-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鮮。
出自 宋代 歐陽修: 《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
-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
出自 宋代 蘇軾: 《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
- 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
-
悲莫悲生離別,樂莫樂新相識,兒女古今情。
出自 宋代 辛棄疾: 《水調(diào)歌頭·壬子三山被召陳端仁給事飲餞席上作》
-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出自 唐代 張籍: 《節(jié)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出自 宋代 呂本中: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
- 嘆十年心事,休休莫莫。
-
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
出自 宋代 晏幾道: 《蝶戀花·夢入江南煙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