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在旦夕的成語故事
![亡在旦夕](/d/file/titlepic/chengyu13536.png)
拼音wáng zài dàn xī
基本解釋旦:早晨;夕:晚上。滅亡只是早晚的事情。
出處《元史·外夷傳一·高麗》:“大軍已駐乎心腹,鼎魚幕燕,亡在旦夕?!?/p>
明朝末年,李自成起義軍包圍了北京城,崇禎皇帝堅守京城。李自成派軍師宋獻策混入北京城擺攤測字,崇禎十分迷信,就到宋獻策的測字攤算命,宋獻策故意說他亡在旦夕。崇禎見大勢已去,第二天就到景山上吊自殺。
亡在旦夕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亡在旦夕)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簞瓢屢空 | 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td> |
前瞻后顧 |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七十致仕》:“死期將至,尚留金紫之班,而必至日暮途遠,夜行不休,前瞻后顧,無所棲歸,不亦太可憐乎!” |
活蹦亂跳 | 曹禺《日出》第四幕:“我一定可以把小東西還是活蹦亂跳地找回來?!?/td> |
頭面人物 | 王蒙《悠悠寸草心》:“小小的理發室也反映著人世的滄桑,何況到這里來整容的頗多頭面人物。” |
毀于一旦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竇融傳》:“百年累之,一朝毀之?!?/td> |
溢于言表 | 明 朱舜水《答安東守約書三十首》:“來書十讀,不忍釋手,真摯之情,溢于言表。” |
取而代之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td> |
鋪天蓋地 | 宋 釋惟白《續傳燈錄 卷二 志仁禪師》:“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遮天蓋地。’” |
之死靡二 | 《宋史·忠義傳一》:“若敵王所愾,勇往無前,或銜命出疆,或授職守土,或寓官閑居,感激赴義,雖所處不同,論其捐軀徇節,之死靡二,則皆為忠義之上者也?!?/td> |
心急如焚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7回:“我越發覺得心急如焚,然而也是沒法的事,成日猶如坐在針氈上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