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爭的成語故事
![鷸蚌相爭](/d/file/titlepic/chengyu1435.png)
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
基本解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省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出處清 湘靈子《軒亭冤 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秦?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云陣。”
鷸蚌相爭的典故
趙國準備討伐燕國,蘇代為燕國去勸說趙惠王說:“我這次來,經過易水,看見一只河蚌正從水里出來曬太陽,一只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有死蚌。’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明天你的嘴取不出,就會有死鷸。’它們倆誰也不肯放開誰,一個漁夫把它們倆一塊捉走了。現在趙國將要攻打燕國,燕趙如果長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會疲弊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就要成為那不勞而獲的漁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認真考慮出兵之事。”趙惠文王說:“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國。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鷸蚌相爭)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殺人不眨眼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第11卷:“汝不聞殺人不眨眼將軍乎?” |
離世遁上 | 《韓非子·八說》:“為故人行私,謂之‘不棄’;以公財分施,謂之‘仁人’;輕祿重身,謂之‘君子’;枉法曲親,謂之‘有行’;棄官寵交,謂之‘有俠’;離世遁上,謂之‘高傲’;交爭逆令,謂之‘剛材’。” |
輕而易舉 | 《詩經 大雅 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宋 朱熹注:“言人皆言德甚輕而易舉,然人莫能舉也。” |
苦中作樂 | 宋 陳造《同陳宰黃簿游靈山八首》自注:“宰云:‘吾輩可謂忙里偷閑,苦中作樂。’” |
反哺之私 | 晉 成公綏《烏賦》:“雛既壯而能飛兮,乃銜食而反哺。” |
挺身而出 | 《舊五代史 周 唐景思傳》:“后數日城陷,景思挺身而出,使人告于鄰郡,得援軍數百,逐其草冠,復有其城,毫民賴是以濟。” |
新仇舊恨 | 唐 韓偓《三月》:“新愁舊恨真無奈,須就鄰家甕底眠。” |
節用裕民 | 荀況《荀子 富國》:“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
一錢太守 | 清·李漁《無聲戲》第二回:“成都有個知府,做官極其清正,有一錢太守之名。” |
居重馭輕 | 宋·俞文豹《吹劍錄外集》:“故自三代、秦、漢迄我朝,皆以兵得天下,人主皆親歷行陣,習知武事,知居重馭輕之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