怙惡不悛的成語故事
拼音hù è bù quān
基本解釋一貫作惡;屢教不改。怙:堅持;悛:悔改。
出處先秦 左丘明《左傳 隱公六年》:“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
怙惡不悛的典故
西晉末年,中原再次出現混亂,一些少數民族在北方建立起獨立的政權,史稱16國時期。
前趙的國君劉濯,本為匈奴族,他依仗武力奪取了漢劉淵建立的政權,建都長安,威震一時。
和劉濯同時的另一位武將石勒原是羯族人,從小做商販。后來,石勒投奔劉淵從軍,立下戰功,被封為大將。
石勒對劉濯的篡權很不滿,伺機滅掉劉濯取而代之。石勒經過多次與劉濯交戰,使劉濯的軍事實力日漸削弱。
于是,劉濯對石勒改換收買拉擾的策略,派心腹郭汜為使者,前去封石勒為太宰,領大將軍銜,進爵趙王,領二十部,出入乘金銀車,駕云馬,冕帶十二旒,夫人封王后。
石勒答應下來,為了表示謝意,他特派王修等人為大使前往劉濯處拜謝。
劉濯手下有個叫曹平的謀士,原是石勒的舍人。他告誡劉濯說:“石勒派王修等人前來,外表上是來答謝,實際上是要觀察各郡的虛實,以便伺機發起攻戰。”
劉濯聽后大怒,待郭汜等回來,立即將來使王修斬首,并下令撤銷了對石勒的封授。
石勒聽后怒不遏,下令滅了曹平的三族,以后召集大臣說:“我們派出使者本是為了修好如初,并無他意,但劉濯卻‘長惡不悛’,反而殺害了表示誠意的使者。這實在是做惡多端,不可饒恕!所以,我決定自取趙地自立為王。”
于是,石勒設了太醫、尚方、御府諸令,并專門修了正陽門,正式稱起王來。
公元318年,石勒殺了劉濯,建立起后趙政權。“長惡不悛”,后引申為“怙惡不悛”,用以比喻作惡多端而不可悔改的人。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怙惡不悛)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重整旗鼓 | 宋 克勤《圓悟佛果禪師語錄》第17卷:“法燈重整槍旗,再裝甲胄。” |
閎意妙指 | 清·龔自珍《六經正名》:“《孝經》者,曾子以后,支流苗裔之書,平易泛濫,無大疵,無閎意妙指,如置之二戴所錄中,與《坊記》、《緇衣》、《孔子閑居》、《曾子天圓》比,非《中庸》、《祭義》、《禮運》之倫也。” |
風流人物 | 宋 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
價值連城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
長命富貴 | 《舊唐書 姚崇傳》:“經云:‘求長命得長命,求富貴得富貴。’” |
走馬觀花 | 唐 孟郊《登科后》詩:“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
山雨欲來風滿樓 | 唐 許渾《咸陽城東樓》詩:“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
活蹦亂跳 | 曹禺《日出》第四幕:“我一定可以把小東西還是活蹦亂跳地找回來。” |
玩世不恭 | 明 李開先《雪蓑道人傳》:“醉后高歌起舞,更有風韻,只是玩世不恭,人難親近耳。” |
秣馬厲兵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成公十六年》:“搜乘補卒,秣馬利兵,修陳固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