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下之盟的成語故事

拼音chéng xià zhī méng
基本解釋盟:盟約;和約。因強敵兵臨城下而被迫簽訂的屈辱性和約。
出處先秦 左丘明《左傳 桓公十二年》:“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
城下之盟的典故
楚國攻打宋國(在今河南商丘縣)的時候,宋國國都被楚軍重重包圍。城里的宋國人無糧無柴,很是恐慌。于是派華元趁黑夜悄悄潛入楚軍主將子反的營帳,用強硬的口氣對子反說:“我們的國君叫我明白告訴你:我們已經到了糧空柴盡的地步了。但是,你們如果以為趁此可以逼迫我們訂立‘城下之盟’,把我們置于死地,那是絕對辦不到的!”子反見華元這么厲害,當即答應撤軍,平等談判,友好結盟。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城下之盟)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痛不欲生 | 宋 呂大鈞《吊說》:“其惻怛之心、痛疾之意不欲生。” |
疾如旋踵 | 唐·馮用之《機論上》:“一得一失,易于反掌,一興一亡,疾如旋踵,為國家者可不務乎?” |
卬首信眉 | 《漢書 司馬遷傳》:“今已專職形為埽除之隸,在阘茸之中,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 |
反哺之私 | 晉 成公綏《烏賦》:“雛既壯而能飛兮,乃銜食而反哺。” |
將計就計 | 元 李文蔚《張子房圯橋進履》:“將計就計,不好則說是好。” |
自己人 | 錢鐘書《圍城》:“自己人之間,什么臭架子、壞脾氣都行;笑容愈親密,禮貌愈周到,彼此的猜忌或怨恨愈深。” |
七搭八扯 | |
同室操戈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鄭玄傳》:“康成入我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
兵無常勢 | 先秦 孫武《孫子 虛實》:“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
推三阻四 | 元 無名氏《鴛鴦被》第一折:“非是我推三、推三阻四;這事情應難、應難造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