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禍得福的成語故事
拼音yīn huò dé fú
基本解釋因遭遇災禍之后反而得到福。指對禍患處理得當;壞事變成了好事。
出處西漢 司馬遷《史記 蘇秦列傳》:“越王勾踐棲于會稽,復殘強吳而霸天下,此皆因禍為福,轉敗為功者也。”
因禍得福的典故
管晏字仲,名夷吾,穎上人。早年家貧,曾在南陽經商,與鮑叔牙是好朋友。后來輔佐公子糾失敗后,被鮑叔牙推薦給了齊桓公。齊桓公任命管仲為相國。
管仲很善于在不利的形勢下扭轉敗局,變被動為主動,最后一舉獲得成功。有一次,齊桓公跟夫人蔡姬在湖里劃船游玩。蔡姬識水性,她也經常劃船游樂,所以坐船就像坐車一樣行動自如。但齊桓公不懂水性,平時也很少坐船。蔡姬一時興起,就與他開起了玩笑,使勁晃動小船。小船蕩來蕩去,齊桓公一時嚇得臉都白了,大叫“別晃!”蔡姬毫不理睬,還哈哈大笑,齊桓公氣得要死,上岸后,就打發蔡姬回娘家蔡國。齊桓公這么做只不過是因為一時生氣,并沒有說要廢了她。但蔡國卻認了真,很快就把蔡姬改嫁出去了。齊桓公大怒,想立刻率兵去掃平蔡國。但是,一個堂堂諸侯霸主,就因為夫人的一個玩笑鬧翻了臉,然后去滅掉夫人的娘家,是在是很不光彩的事。于是管仲就出主意說:“可以先進軍楚國,質問他們為什么不按時向周天子納貢。而蔡國一直親近楚國,這樣侵蔡也就名正言順了。”于是齊國大軍南下到楚邊境。
管仲為了擴大齊國的影響,還建議齊桓公興兵閥魯,結果大獲全勝,占領了魯國的遂邑(今山東省寧陽西北)。魯將曹沫趁魯君和齊桓公簽約時,抓住齊桓公,威脅他退還占領的土地。齊桓公沒法,只得簽約歸還戰爭中奪取的土地。過后,齊桓公覺得受了侮辱,就要殺了曹沫。管仲立刻勸阻說:“不能殺。幾座魯城,只不過是一點小利;在諸侯中樹立威望,才是大利。如果各地諸侯知道您連在被劫持的情況下訂立的盟約都不肯背棄,那就一定會立大信于天下!”
果然,經過這件事情之后,各個諸侯國都認為齊桓公是一個信守諾言的人,都愿意尊他為霸主,不久齊桓公就成了各個諸侯國的霸主,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因禍得福)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草偃風從 | |
度外之人 | 《三國志·魏志·楊阜傳》:“曹公有雄才遠略,決機無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盡其力,必能濟大事者也。” |
綠林豪客 | 唐 李涉《井欄砂宿遇夜客》詩:“暮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 |
旁敲側擊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20回:“只不過不應該這樣旁敲側擊,應該要明亮亮的叫破了他。” |
不正之風 | 晉 葛洪《抱樸子 辯問》:“移不正之風,易流遁之俗。” |
經邦論道 | 《隋書 李穆傳》:“臣日薄桑榆,位高軒冕,經邦論道,自顧缺然。” |
不折不扣 | 茅盾《子夜 一》:“他那二十多年足不窺戶的生活簡直是不折不扣的墳墓生活!” |
前因后果 | 梁 蕭子顯《南齊書 高逸傳論》:“史臣曰:‘今樹以前因,報以后果,業行交酬,連瑣相襲。’” |
狐死首丘 | 戰國 楚 屈原《九章 哀郢》:“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 |
不分青紅皂白 |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三六:“文采覺得這末不分青紅皂白就不大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