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弩之末的成語故事

拼音qiáng nǔ zhī mò
基本解釋弩:古代用機械發箭的弓;末:指箭射出后的最末一段射程時;失去了攻擊力。用強勁的弓射出的箭;射程已到盡頭。比喻原本強大;可現在已衰竭無力了。
出處西漢 司馬遷《史記 韓安國傳》:“強弩之末,矢不能穿魯縞。”
強弩之末的典故
西漢武帝建元六年,匈奴求和。武帝召集大臣商量。
大行(官職)王恢是燕地人,多次出任邊郡官吏,熟悉了解匈奴的情況。他建議說,漢朝和匈奴和親,大抵都過不了幾年匈奴就又背棄盟約。不如不答應,而發兵攻打他。韓安國說:“派軍隊行軍千里作戰,對軍隊不利。而且現在匈奴依仗軍馬的充足,懷著禽獸般的心腸,如同群鳥飛翔般遷移,很難控制他們。我們得到它的土地也不值得把這當作擴大國土,擁有了他的百姓也不值得把這當作強大,從上古起他們就不真心歸附漢人。漢軍到幾千里以外去爭奪利益,那就會人馬疲憊,敵人憑借養精蓄力利用漢軍的疲勞而取勝(就會憑借全面的優勢對付我們的弱點)。況且就算是強勁的弓弩到了最后就連魯地所產的最薄的白絹也射不穿;猛烈的風到了最后,連飄起雁毛的力量都沒有了,并不是他們開始時力量不強,而是到了最后,力量衰竭了。所以發兵攻打匈奴實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們和親。”參加議論的群臣多數附合韓安國,于是皇上便同意與匈奴和親。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強弩之末)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繪影繪聲 | 清 憂患余生《<官場現形記>序》:“而壹意孤行,為若輩繪影繪聲,定一不磨之鐵案。” |
龍飛鳳舞 | 宋 蘇軾《表忠觀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龍飛鳳舞,萃于臨安。” |
眼空一世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1卷:“腹飽萬言,眼空一世。” |
金屋藏嬌 | 清 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23回:“當時佘老五戀著雁翎,周庸祐也戀著雁翎,各有金屋藏嬌之意。” |
暈頭轉向 |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巧珠奶奶聽得暈頭轉向。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兒子居然變了,而且變得這么快!” |
七搭八扯 | |
不費吹灰之力 | 清 劉鶚《老殘游記》第17回:“他因聽見老殘一封書去,撫臺便這樣的信從,若替他辦那事,自不費吹灰之力。” |
東扶西倒 | 宋 楊萬里《過南蕩》詩:“笑殺槿籬能耐事,東扶西倒野酴醿。” |
不到黃河心不死 | 清 蔣士銓《空谷香 虎窮》:“我一路何等勸你,你這樣人,不到黃河心不死,還說什么親戚!” |
結駟連騎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仲尼弟子列傳》:“子貢相衛,而結駟連騎,排藜藿入窮閻,過謝原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