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籌莫展的成語故事
拼音yī chóu mò zhǎn
基本解釋籌:計策;辦法;展:施展。一點計策也施展不出;一點辦法也想不出來。
出處《宋史 蔡幼學傳》:“多士盈庭而一籌不吐。”
一籌莫展的典故
據《宋史·蔡幼學傳》記載,蔡幼學,字行之,南宋溫州瑞安人,自幼刻苦學習,曾拜當時名士張傅良為師。據說他后來青出于藍勝于藍,才學和文章都在他的老師之上。宋光宗時,曾任校書郎。后來,宋光宗去世,宋寧宗即位。宋寧宗即位之初,下一道詔書征求群臣的意見。蔡幼學上了一道奏章說:
“陛下,您得做好以下三件事,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好皇帝。一要恭親,對父母長輩孝順;二要重賢,任用有真才實學的人為官;三要愛民,對天下百姓要寬厚仁愛。而要做到這三件事,首先得從搞好教育入手。但是,近些年來,有那么一些人到處造謠誣陷好人,致使一些大臣害怕招惹是非而不能好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能,也使您接觸不到大多數有抱負的臣子。朝廷里有才學的大臣雖然不少,但真正有實際作用的辦法卻沒有拿出來。”即“多士盈庭而一籌莫吐。”
“陛下,如果再不重視教育,鼓勵講學,樹立良好的學習風氣,后果將不堪設想。望陛下三思。”人們根據以上故事把“一籌不吐”引申成“一籌莫展”這個成語,比喻束手無策,無法可想。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一籌莫展)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含辛茹苦 | 宋 蘇軾《中和勝相院記》:“無所不至,茹苦含辛,更百千萬億生而后成。” |
從俗浮沉 | 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感。 |
謳功頌德 | 西漢·司馬遷《史記·周本紀》:“民皆歌樂之,頌其德。” |
過了這個村,沒這個店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3回:“這是送上門的。你老人家休錯這主意,過這村,就沒這店了。” |
堂堂一表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七回:“爹娘生下灑家,堂堂一表,凜凜一軀,自小學成十八般武藝在身,終不成只這般休了!” |
歇斯底里 | 茅盾《嚴霜下的夢》:“我聽見女子的歇斯底里的喊叫,我仿佛看見許多狼,張開了鋸樣的尖嘴,在撕碎美麗的身體。” |
白日見鬼 | 宋 陸游《老學庵筆記》第六卷:“在京師時有語曰:‘吏、勛、封、考,筆頭不倒……工、屯、虞、水,白日見鬼。’” |
以身試法 | 東漢 班固《漢書 王尊傳》:“明慎所職,毋以身試法。” |
表里如一 | 先秦 孔子《論語 顏淵》:“行之以忠者,是事實要著實。”宋 朱熹集注:“以忠,則表里如一。” |
敗俗傷風 | 參見“敗俗傷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