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逐鹿的成語故事

拼音zhōng yuán zhú lù
基本解釋中原:古代指我國中部;跟邊疆相對而言;逐:追逐;鹿:比喻政權(quán)或爭逐的對象。舊時比喻群雄在中原爭奪天下;也作“逐鹿中原”。
出處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中原逐鹿的典故
晉朝時北方的五胡十六國中趙國國王石勒十分有才干,但自以為是,有一次他問大臣徐光他能與歷史上哪位皇帝相提并論。徐光答復(fù)為漢高祖劉邦。他笑道他只能做劉邦的部下,但與劉秀并驅(qū)于中原,相互較量,那就不知鹿死誰手了。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中原逐鹿)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力所能及 | 唐 裴铏《傳奇 韋自東》:“殿于宏壯,林泉甚佳,蓋唐開元中萬回師弟子之所建也;似驅(qū)役鬼工,非人力所能及。” |
暮史朝經(jīng) | 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第三折:“小圣在生之日,螢窗雪案,暮史朝經(jīng)。” |
半吊子 | 丁玲《我所認(rèn)識的瞿秋白同志》:“他卻說自己是‘半吊子文人’,也是一種夸大,是不真實的。” |
折臂三公 | 唐·劉禹錫《秘書崔少監(jiān)墜馬長句因而和之詩》:“上車著作應(yīng)來問,折臂三公定送方。” |
時至運(yùn)來 | 南朝 宋 顏延之《大筮箴》:“時至運(yùn)來,當(dāng)在三五。” |
繪聲繪影 | 清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第五卷:“繪聲繪影,字字陰森,綠人毛發(fā),真乃筆端有鬼。” |
吉光片羽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92回:“祖宗詩文,在旁人觀之,不過行云流水,我們后輩視之,吉光片羽,皆金玉珠貝。” |
量能授官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津侯主父列傳》:“今陛下躬行大孝,鑒三王,建周道,兼文武,厲賢予祿,量能授官。” |
各盡所能,按勞分配 | |
通今達(dá)古 | 胡蘊(yùn)玉《<中國文學(xué)史>序》:“述學(xué)派之流別,論政治之得失,縱有通今達(dá)古之才,而無瑰瑋奇麗之筆,言之無文,行之不遠(yuǎ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