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易近人的成語故事
![平易近人](/d/file/titlepic/chengyu3380.png)
拼音píng yì jìn rén
基本解釋平易:原指道路平坦寬廣;后比喻態度平和;沒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形容文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出處西漢 司馬遷《史記 魯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平易近人的典故
西周初,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封于魯,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齊,周公仍在朝攝政輔佐周成王。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匯報政務,周公說:“為什么來得這么晚?”伯禽說:“我變革禮俗,費力不小。比如服喪,必得服滿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齊之后,五個月就去匯報政務,周公說:“為什么來得這么快?”太公說:“我大大簡化了君臣禮儀,一切依從通俗簡易。”太公后來聽說了伯禽匯報政事的情況,長嘆說:“魯國后世必定會北面臣服于齊國。政治如果不簡要平易,民眾就不愿意接近。平易近民,民眾才會歸附。”所以“平易近人”本指政治的通俗簡易。
可是到了唐朝,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凡言“民”處皆改為“人”,此語也不例外。如白居易《策林》十二引用這句話時就改成了“平易近人”。這樣一改,意思也就變了,從指政治變為指為人處世的態度,有時也指文章風格淺顯易懂。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平易近人)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名士風流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方術傳論》:“漢世之所謂名士者,其風流可知矣。” |
手下留情 | 《庚子風云》:“在這幾個當口,趙三多明明可以乘虛而入,將王成德擊倒,他卻一再手下留情,都把王成德讓過了。” |
撥云見日 | 元 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二折:“我投至的見了爺爺,就是撥云見日,昏鏡重磨。” |
來去無蹤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八十一回:“拿著一條不短不長的金箍棒,來無影,去無蹤。” |
輪焉奐焉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下》:“美哉輪焉!美哉奐焉!” |
不辱使命 | 郭沫若《洪波曲》第三章:“壽昌大笑起來,掉頭對著立群說:‘不辱使命!’” |
易子而教 | |
犀牛望月 | 《關尹子 五鑒》:“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識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 |
一擁而上 | 錢鐘書《圍城》:“每人手提只小箱子,在人堆里等車,時時刻刻鼓勵自己,不要畏縮,第一輛新車來了,大家一擁而上。” |
將功補過 | 《晉書 王敦傳》:“當令任不過分,役其所長,以功補過,要之將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