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手就擒的成語故事
拼音shù shǒu jiù qín
基本解釋束:捆;綁;就:接受。捆起手來讓人捉住。指毫不抵抗;乖乖地讓人捉住。
出處《宋史 苻彥卿傳》:“與其束手就擒,曷若死戰,然未必死。”
束手就擒的典故
公元945年,契丹軍將后晉軍隊圍困在陽城,后晉軍隊的供需被切斷,內外隔絕,生活十分困難,軍心不穩。晉將苻彥卿有勇有謀,向主將張彥澤、皇甫遇建議與其在此束手就擒還不如戰死,就分析天時地利人和,出其不意繞到契丹軍后方發起進攻取得勝利。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束手就擒)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以小見大 | 老舍《趙子曰》:“這樣的事實不能算他的重要建設,可是以小見大,這幾件小事不是沒有完全了解新思潮的意義的人們所能辦到的。” |
將計就計 | 元 李文蔚《張子房圯橋進履》:“將計就計,不好則說是好。” |
著手回春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3章:“他想起來高一功的情況不妙,尚炯回來也許會著手回春。” |
自己人 | 錢鐘書《圍城》:“自己人之間,什么臭架子、壞脾氣都行;笑容愈親密,禮貌愈周到,彼此的猜忌或怨恨愈深。” |
刑期無刑 | 語出《書 大禹謨》:“刑期于無刑。” |
以權謀私 | 鄧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才能團結起來》:“有的黨政機關設了許多公司,把國家撥的經費拿去做生意,以權謀私,化公為私。” |
快心滿志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6回:“只圖一時快心滿志,不管犯世途萬種危機。” |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
乳臭未干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20卷:“雖有兩個外甥,不是姐姐親生,并且乳臭未干,誰人來稽查得他?” |
不置可否 | 宋 汪藻《浮溪集》:“惟恐失人主之意,于政事無所可否。” |